文/徐宗懋(文史工作者)
人類史上全球化的經驗有不同的論述,過去三百年最常聽到的是,由西方主導的大航海時代,被視為全球化的肇始。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啟了全球海洋通道,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承先啟後,十七世紀是一個高峰,當時全球五大洲幾乎在西方海洋帝國的觸角之下,他們帶去的不僅是船堅炮利,也包括了新的航海、醫學、建築、製造、印刷等等新技術。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中葉,大英帝國的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這是西方主導全球化的高峰,全世界人民在被入侵的同時,也以崇尚的心理,向西方學習新的文化和管理方式。
二戰以後,美國接替了英國的地位,成為全球的領航力量,不僅具有強大的國防武力,也向全世界推廣了美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價值。儘管當時的蘇聯在軍事力量上和美國平分秋色,但蘇聯除了龐大的軍力外,物質生產力薄弱,也缺乏文化魅力,世人無法透過學習俄語來掌握新的科學技能,或者享受豐裕的物質,以及多采的流行文化。如此的蘇聯虛有其表,其最終瓦解也就不難想像。
美國不完全等同於英國,但毫無疑問,美國的主流文化是以英格蘭和愛爾蘭移民為主,基督教的信仰也是西方文明的延伸,因此美國所主導的全球化仍然可視為大航海的延伸,尤其在蘇聯瓦解之後,全球化幾乎等同於世界各國的美國化。
儘管如此,過去十年世局又出現重大變化,而且內容和幅度超過過去三百年的發展軌道。中國大陸開始提出本身的全球化版本,以「一帶一路」的策略,樹立發展大概念,提供大批資金,由中國大陸到中亞、東南亞、西亞等國家,協助興建基礎設施,甚至擴大到全世界,以促進國際合作與團結。不同於西方國家通常要求被協助國家先達到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標準,才同意參與當地的建設。
中國大陸則不預設條件,直接協助當地國的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從而提高了該地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標準。後者當然讓受益國更感到被尊重,從而更歡迎中國大陸的政策。
如果說大陸的政策只是一種主張,那畢竟只是存留在論述和輿論層面,問題是大陸的國民生產總值在未來十年內將超過美國,此時相當於日本或德國的三倍,法國或印度四倍,這已是非常強大的經濟體了,而且仍然高速地增長,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火車頭指日可待。
在此,中國大陸提出古代絲路重現於今的概念,實際上是為中國人所領導的全球化尋找歷史根據。其核心是,英國人主導了近代第一次的全球化,美國人主導第二次的全球化,而中國人將主導第三次的全球化。
世局的改變甚至也牽動了西方學者研究的內容和方向,絲路成了西方學界的新顯學。世界史也不再是過去西方的世界觀,而更著重回顧東方和中亞在人類史上扮演的重大角色。
最明顯的是,中亞地區由遊牧民族所建立的草原帝國,包括匈奴、突厥、蒙古、奧斯曼民族等,一千餘年間在遼闊的中國西部到愛琴海之間,所建立的璀璨的文明,無論在宗教哲學、科學技術、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等,都是人類文明的先驅,不僅較西方領先上千年,甚至影響了西方文明發展的軌道。
這就是古代絲路的意涵,近來在西方學界被大量研究和肯定,這種現象實際上也是為未來的變化作思想的準備。因此,無論是在理論上和現實政治上,由中國人所領導的第三波全球化,代表著新絲路時代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