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參禪、打坐,是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也是禪;將體會訴諸金石篆刻,更是另一種悟禪的方便法門。黃淑惠,一個生活在濁世紅塵的女子,將自己對禪門公案的體悟,透過金石篆刻,融合了「押印」表現手法,呈現現代禪意。
黃淑惠,一九六○年生於台北,醒吾商專國貿科畢業,原本和夫婿在台北自組商業攝影設計公司,後來夫婿決定搬回鹿港從事木雕創作,剛開始她將夫婿雕刻時鑿削下來的木塊,刻成小型木雕,由於本來對文字就比較偏好,加上夫婿的鼓舞和引導,她改學金石篆刻,看著自己刻的章印在紙上,覺得很有成就感。
開始接觸佛教後,原本對禪門公案就相當有興趣的她,了解修行對人生的影響,開始思考希望透過作品能讓人們對禪門佛法產生興趣,成為眾生親近經典的媒介。
二○○四年,開始將自己喜歡的禪門公案或偈語入印,最常以甲骨、陶文、汗簡、象形等字體,將禪宗裡古德高僧留下的語句入印;她認為一般的印章都太正式、嚴肅,不適合表現活潑、不受拘泥的禪門意境。
尤其移居南投縣魚池鄉之後,嚮往「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的生活境界,更如實地肯定了自心的方向。因此在方寸之間,藉設計、佈局的安排,配合句義,或變化字形或加入圖案,呈現類似「押印」的印面趣味。
從廖閱鵬著的《禪門語錄三百篇》和《禪門公案三百篇》裡,黃淑惠擇取生活中體悟的篇章語句,篆刻成印,一方方圖案與文字交互配置的印樣,顯示出禪門的活潑智慧,也印證著生命處處是禪機。從繁華都會回歸簡樸鄉居,箇中的轉折、體悟,她以輕鬆、無礙的生命態度面對,在方寸之間如實修行。(郭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