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花蓮大地震發生滿一個月,花蓮縣長傅崐萁表示,縣府一個月內拆除四棟倒塌大樓與十六處危樓,並整地完畢,花蓮市將全面恢復市容,不再有災區的身影,多數災民已經找到容身之處;位在北埔的永久屋則預計二年內完工。
截至目前,整體募款約二十億元,由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擔任地震善款監督委員會召集人,縣府也利用善款,在新城鄉青年住宅附近興建永久屋,預計二年內完工,不僅是東台灣第一個取得地震標章的建築,且重建費用全由縣府負擔。
對於約二百戶受災屋倒,縣府也提供三項方案讓災民選擇,包括擇地重建、災地重建,以及領取建地補助金。傅崐萁說,縣府出資以公告現值購買土地,並按住戶原坪數大小予以重建,不願參加擇地重建災民,可直接領取每坪十一萬元的建地物救助金,由其決定另覓土地重建或購屋。
中央氣象局也將花蓮強震的規模從六點零上修至六點二六,代表地震釋放能量為原先預估的二點六倍左右,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代理主任陳國昌強調,主震成因沒有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但在一分鐘內誘發米崙斷層錯動,斷層錯動後往南破裂,所以餘震能量一直往南走到花蓮市區,造成多棟大樓倒塌的重災,「這是專家學者討論後的共識」。
陳國昌指出,有點類似九二一地震,震央在南投縣集集,但地震能量沿車籠埔斷層往北走,始得台中東勢的災情卻最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