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農業 讓務農變成製造業

杜憲昌 |2018.03.02
1762觀看次
字級
無人機代替人工「巡田」,並用智能分析判斷夜間補光的量,不僅節省人力與肥料成本,更讓作物品質穩定提升。圖/清華大學提供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利用AI人工智慧,精準預測農產量和收成日期。」由清華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黃能富率領團隊發展「智慧精準農業」技術,利用無人機、衛星空拍與影像分析等協助農業生產,已成功在屏東、宜蘭及古坑等地種出品質風味更佳的火龍果、蜜漿綠棗和咖啡等作物,昨天清大更與台灣東協商會簽訂合作備忘錄,未來也將把這項科技結合農業的模式引進印尼、越南等東協國家與印度。

黃能富表示,「智慧精準農業技術」包括農業感應器與數據蒐集技術,可蒐集土壤溫溼度、電導度、空氣溫溼度、光照度等數據,利用長距離傳輸,把監測數據即時回傳給農民,並透過人工智慧分析及雲端控制,自動為農作物施肥、灌溉、照光和吹風,幫農民節省人力及物料成本,也提升作物的品質及產量,增加收入。

智慧分析 方便出貨規畫

以火龍果為例,因南台灣夏季多雨,需在冬季種植,但秋分後日照不足,就需要在夜間進行補光,燈光不僅影響作物品質,同時也關係到電費成本。透過「智慧精準農業技術」,可從日間光照分析夜間需要補光的量,自動化控制燈光,讓火龍果的品質更加均勻。另外,利用無人機空拍火龍果花的數量,透過人工智慧系統分析,也能精準預測產量和適合收成日期,更方便農民的出貨規畫。

屏東帝王火龍果農場老闆劉世權說:「以前每天晚上騎機車『巡田』看燈有沒有亮,繞一圈就要兩個小時,現在用無人機,只要二十分鐘」。憨農有機農場創辦人吳文輝更表示,假設農民收到十五天後出貨二千台斤的訂單,利用空拍機以及智能分析,就可以預判出哪一區在出貨前是可順利採收,或者需要再施多少肥料才可以達到預定產量。

雲林古坑大尖山的咖啡園,因需半日照,農民將咖啡種於檳榔樹下,透過空拍影像以及科技的分析計算,能夠得出採收的最佳時間,也可免除人工上山採收時才發現咖啡豆不熟或太熟,避免浪費人力成本。

清大校長賀陳弘昨代表校方與台灣東協商會簽約,他同時稱許黃能富團隊並表示:「未來農業將不再只是農業,更是製造業、服務業與文創產業;工業與農業的結合,將會使農業的成就更超越以往。」

台灣東協商會理事長盧日勝則表示,東協十國加上印度有二十億人口,其中有一半是從事農業,而可耕作面積也多,台灣協助東協國家與印度發展新一代智慧農業,除可改善農民生活,是最好的農業外交,更是台商插旗實現大規模生產的機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