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的風景線 挑戰都市治理 上 文/陳家倫、唐佩君、康世人 |2018.02.25 語音朗讀 142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在上海,路邊「疊羅漢」的共享單車也是常見風景。圖/陳家倫 本版專題節錄自 《全球中央》雜誌 二○一八年一 月號 http://www.cna.com.tw 藝術之丘是布魯塞爾都市更新後才有的景點。圖/唐佩君 文/陳家倫、唐佩君、康世人 都市容貌 城市風貌是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共同組成,是一座城市的門面,同時也反映了全體居民的核心價值。近年來,市容觀瞻問題伴隨著社會矛盾而來,如何兼顧情理法,促進城市升級發展、重塑亮麗風景線,在在考驗都市管理者智慧。 布魯塞爾 新舊交融的布魯塞爾 絕代風華得用心探索 典雅的皇宮、氣派的大廣場,是許多人對歐洲的印象。「歐洲首都」布魯塞爾早年曾有萬丈雄心,闢建寬闊的購物大道及大型公園,一度欲與巴黎較勁,如今卻漸像個風華消逝的老嫗,得用心探索才能看見城市之美。 市容雜亂居民冷漠 外地人嫌不夠有個性 布魯塞爾因是歐盟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總部所在,而有「歐洲首都」美譽,但也因此改變了城市面貌。歐盟範圍內的建築很新、很大、很現代,就像是歐洲版的華盛頓特區,但離開歐盟區後,大部分建築外觀老舊,一個城市有兩種面貌。 城市的核心元素是居民,其價值觀決定市容樣態。但根據二○一五年世界移民報告,布魯塞爾竟有六成居民非本地人,這個比例為世界第二高,僅次於全球商業密集的杜拜,是一個以外派人士為主的工作城市。 來自美國的律師珍妮佛(Jennifer),在布魯塞爾工作了七年,她說剛來時走路不能不盯著地上走,因為有太高機率會踩到「黃金」,無法理解當地居民如何忍受街道髒亂有異味,但幸好近年有所改善。 珍妮佛在許多國際大城市待過,除抱怨布魯塞爾市容不夠整潔外,另覺得這個城市「不夠有個性」,不像巴黎有浪漫美感、紐約有各種族人士的活力,且當地人普遍冷漠,並不太在意這個城市是否逐漸老化。 另一位從巴黎到布魯塞爾工作的克洛依(Chloe)說,布魯塞爾是缺乏良好規畫的城市,歐盟進駐後蓋了許多新型現代建築,與舊建築並存感覺很突兀。此外,交通配套沒有跟上,導致上班時間處處塞車,外國人也只能忍受,她最深刻的市容就是馬路變成大型停車場,動彈不得。 一位在布魯塞爾學法語的台灣學生說,最不能接受的是城市充斥各式各樣的塗鴉,甚至連歷史性建築也難倖免,例如知名的尿尿小童附近有道丁丁漫畫牆,牆下就有難看的塗鴉,但沒有人在乎。 歐洲最美廣場浴火重生 見證歷史收錄世界遺產 雖然許多外來人士對布魯塞爾的雜亂很不滿,但當地居民維克特(Victor)表示,布魯塞爾其實被許多優美建築包圍,市容很美。 他舉例,聖米歇爾大教堂是保存完好的歌德式建築、氣派的聖于博商場拱廊、觀看落日美景的藝術之丘、新藝術建築師霍塔(Victor Horta)設計的霍塔博物館、老英格蘭(Old England)百貨公司現在則變成樂器博物館,而當地人最驕傲的當然是那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大廣場。 大廣場是布魯塞爾市容的驕傲,金碧輝煌的背後,也是布魯塞爾被侵略後的重建史。一六九五年法軍大規模燒毀布魯塞爾,直至十七世紀才有能力復建,但當時市民追求卓越復建,將中古哥德式、巴洛克及路易十四等風格並列,被譽為歐洲最美廣場。 而布魯塞爾走過一六九五年這場浩劫,讓它在距今三百多年前就有機會整理街景市容,街道變得較為整齊、明亮。比利時一八三○年獨立後,政府更大手筆清除雜亂住宅區,以取得大片土地發展工業,隨著中產階級興起而出現的寬闊購物大道及大型公園一度可與巴黎較勁。 維克特說,隨著一九六○年代大批中東勞工移入,布魯塞爾開始變得不那麼像歐洲,再加上近年的難民潮,許多難民流浪街頭,市容愈來愈像個風華漸去的老嫗。不過,只要願意用心探索,在街頭、轉角仍可發現布魯塞爾的美麗。 上海 整座城都是我的曬衣場 魔都上海的另類風景線 上海的市容可從三個層次來談。首先,是常民生活的習慣與樣態;其次是商業化對這個城市的改變;最後,要從中共官場的政治生態著手,才能理解為何一戶戶位於住宅區的商家大門被堵起來,以及上海街頭為何再也聞不到烤串、熱炒飄香,半夜飢腸轆轆已無處「打牙祭」。 曬衣海反映在地文化 共享單車墳場怵目驚心 上海與作家張愛玲是分不開的,沒來過上海的人,對這個養成知性才女的城市或許會有種浪漫想像。另一方面,相較於北方人,上海人的確比較內斂。但走進社區巷弄間,一波波「曬衣海」映入眼簾,大方秀出各式「內在美」,黑的、白的、粉的、藍的、大人的、小孩的、老人的。 上海市民王奉孝表示,很多住在副熱帶、熱帶地區的民眾都會把衣服曬在外面,讓衣服充分享受陽光,他到香港旅遊時,當地也有一樣的風景,也許是大家對上海「過度期待」,才會感覺到「反差」。他認為,曬衣風景替上海市容添了「人的味道」,也是海派及弄堂文化的一環。 作為中國最小資的城市,各種新商業模式都能在上海迸出最亮的光。去年共享單車的進駐,大規模改變上海市容,在中國改革開放後曾經輝煌的腳踏車,又再次成為時尚。所謂共享商業模式的資金來源,可以是民眾繳納的押金,也可能來自廣告商,或是販售周邊商品。 市調公司去年九月統計,上海的共享單車規模已高達一百七十萬輛,遠超過先前估計的六十萬至八十萬輛。在上海,除了可看到共享單車騎士,在路邊「疊羅漢」的共享單車也是常見風景。此外,社區空地也可能成為故障共享單車的「墳場」。 官方整治流動攤商 上海街頭不再飄香 然而,在號稱行使「民主集中制」的中國生活,市容有時候是官員政治意志的展現,而非僅是市井小民的生活常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去年秋天召開,上海市容在去年初已隨著上海市政府大樓的兩位領導有緣問鼎十九大,而起了系列變化。 當時的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被視為是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七個常委的熱門人選之一;上海市長應勇則是習近平的舊部。 為確保仕途「無意外」,上海市容也成了政治表忠的工具。去年初,除了滿街都是「迎接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夢」等中共宣傳旗幟與口號的「標配」外,市長應勇為展現「習派」人馬的鐵腕、討厭腐敗的作風,大舉拆除違建,除了在郊區整肅外,連市區人民公園一帶最難啃的「硬骨頭」也在下半年一一剷除。 此外,為了整治市容,公安出身的應勇,也將矛頭鎖定在住宅區違規經營生意的店家,這些人過去將牆壁打碎、或將後窗改成大門,在住宅區違規經商。日子過了二十、三十年後,他們沒有迎來就地合法的運氣,而是被市府要求「補牆」,變回一般住宅。 而每到晚間十一時跑出來賣烤串、熱炒的地攤,隨著中國《無證無照經營查處辦法》去年十月上路後,就難以再見蹤跡。這條法律表面上是頒給小販營業執照,讓他們在合規的地點擺攤,以「營造寬鬆的經營環境」,但實則透過法律將攤販圈起來集中管理。想再嘗上海的「路邊野味」?難了! 新德里 新德里貧民窟無處不在 都市美學是天方夜譚 如同許多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一樣,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整體市容根本無法談得上有城市美學,無處不在的貧民窟、垃圾與在馬路分隔島披掛的衣服、棉被和毯子,形成一個髒亂中帶有活力的都市景觀。 貧民窟如癌症般蔓延 侵蝕新德里城市景觀 曾在英國倫敦住過一段時間的桑傑(Sanjay)說,回到新德里後最受不了的就是無處不在的垃圾和貧民窟,還有天氣轉涼後從農村攜家帶眷到都市乞討的遊民。 這些遊民不但在街邊搭建簡易違章建築,還在馬路旁或分隔島曬掛衣服、棉被和毯子,有些人還會就此長住,最後成為貧民窟。 不過,遊民往往是印度政客在選前買票,及最容易囊括選票的族群,導致貧民窟四處可見,而且沒有任何政府單位認真處理,甚至還有民意代表協助裝設電力供應設備及收看電視的小耳朵。 曾有一個印度全國性非政府組織「德里力量」(Delhi Forces)提出一份報告指出,新德里有高達百分之五十二的人居住在貧民窟。 而且,印度人宗族性強,喜歡一個人站穩腳跟後就將親族從鄉下接到都市發展,因此貧民窟就像都市癌症一樣不斷蔓延擴張,侵蝕著新德里的城市景觀。 距離德里大學北校區幾公里的拉巴克(Lalbag)貧民窟,就從原本的幾家住戶,經過一個拉一個,湧入更多外地貧民,現已成為新德里最大、占地約一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三十萬的貧民窟。 貧民窟帶來的垃圾、髒亂和蚊蟲,更危害新德里的空氣、衛生環境還有市民健康。此外,由於沒有人維護和美化,橫跨新德里地區的多處高架橋和快速道路,也成為新德里的景觀之瘤。 從事旅遊業的拉朱(Raju)表示,因為政府沒有花錢維護,新德里的每條高架橋或快速道路永遠是千瘡百孔,髒汙不堪,橋下空間還經常成為人們亂丟垃圾及遊民搭建臨時違章的地方。 若從新德里往北走,舊德里的都市景觀就更令人驚懼,整條街道和建築都好似蒙上一層厚厚的灰,沒有一條馬路是完好平整的。打結的交通及隨處可見的垃圾和髒汙,成為印度國家首都區(NCR)最可怕的都市景觀。 西式風格康諾特廣場 提亮市容卻少了印度味 不過,新德里還是有令人驚豔的都市景觀。當新德里市民被問到市容最美的地方,多數人會回答是身為新德里商業中心和外國遊客雲集的康諾特廣場(Connaught Place)。 這個一九二九年興建、一九三三年完工的康諾特廣場,原是新德里郊外的狩獵場,在印度殖民政府總設計師尼柯爾斯(W.H. Nicholls)醞釀為大英帝國治下的印度首都興建一個中心商務區後,康諾特廣場的興建計畫就此成形。 雖然尼柯爾斯在一九一七年離開印度,但他的繼任者持續這項計畫,並由公共工程部總設計師羅素(Robert Tor Russell)仿照英國巴斯(Bath)的皇家新月喬治式建築,設計了整體白色半圓的三層樓西式建築,形成內圈、中圈、外圈和七條道路的建築群,風格統一優美,成為新德里最美麗的一條風景線。 原規畫底層是商店、上層是住宅的康諾特廣場,現已成為各式時尚餐廳、精品店和跨國銀行與企業辦公室所在,每天有許多來自印度各地或其他國家的觀光客。 不過,由於康諾特廣場充斥著殖民的西式風格,一些堅持印度本土文化的新德里市民,選擇從總統府、總理府連接國會一直到印度門等充斥印度元素的建築群,作為新德里最美的都市風景線。 但無論是康諾特廣場還是印度中央中樞建築群,都只是新德里的一小部分而已,新德里仍缺乏整體都市美學設計;而且,等到當政者開始注重整體都市景觀時,可能得先面對如何處理貧民窟的棘手問題。 因此,要讓新德里「美起來」,可能要擁有印度人慢慢來的耐心美德。 前一篇文章 遊走帕米爾高原 記 一次冰山下的婚禮 下一篇文章 衝突的風景線 下 挑戰都市治理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4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5【考考你的智力】2025.05.0506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7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8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9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10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全球傳統市場巡禮 品味城市脈動與文化面對世紀災難說 應如何安身立命預言成真現象 是否有理論根據正向自我對話 內心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