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炎文一滴油都不浪費,蒐集起來可做皂乳。圖/人間社記者趙志霞
莊炎文用三台千斤頂壓縮紙材。
【人間社記者趙志霞台中報導】「資源回收,就是我修行的道場。」春節期間,佛光山台中惠中寺的資源回收場堆滿年節回收的物品,義工莊炎文趁著顧孫的空檔,大年初四一早就來整理和分類。自他發心接下這份勞務,近四年來都以此藉事練心。
莊炎文二○一一年為接任國際佛光會台中福平分會會長職務,毅然提前在六十歲申請自國光客運技術人員一職退休。擔任會長期間,他回佛光山參加短期出家,並隨「佛祖巡境」祈福活動參與行腳托鉢。他表示,「承擔,『做』就對了」,資源回收就是秉持這份信念,不計較也不揀擇。
自製壓縮神器
勞務裡生智慧
「在做資源回收前,我先去回收場見習如何分類。」莊炎文指出,要將回收物變黃金,一滴油、一張紙都不可以捨棄;油桶內剩餘的油倒放著滴入儲存桶,可以做皂乳;紙要一張張、一片片地堆積,等到重量夠重可賣錢,「回收其實就是在教我們要愛物惜物」。
用過的紙餐盒、杯子內有殘渣,引來蟲蠅,如何處理?莊炎文表示,如果每個人吃完後沖洗一下,回收者就能少一道處理手續。他晃著手裡的醬油瓶表示,民眾家中見底的醬油,可以加點水倒進菜裡煮,既不浪費又順便沖洗乾淨,「不是一舉兩得嗎?」
「做資源回收要有耐心,也不要怕髒。」他覺得奇怪,一般人東西吃到肚子裡不會嫌髒,但殘羹剩菜的餐盒就認為骯髒,「髒了,將它洗過就乾淨了」。
莊文炎從做中學,利用本業的技術,用回收物設計了「紙材壓縮箱」,箱內紙張、紙盒無論厚薄,平疊到一定高度,上下置放紙板及綑繩,用三台千斤頂壓縮、排除空氣至少三小時,綑綁後就是約二十公斤重的紙類回收物,整齊、好搬又易秤。他笑說,在狹長、有限的空間內,要處理這麼多物品,就要動腦筋,「這是生智慧的好所在」。
他把塑膠瓶沖洗後用手壓扁、把餐盒和紙杯一個個刷洗後,疊放入大紙箱,再置放六個水桶擠壓空氣;這是另一個排放空氣、增加容量的巧門。
不忍菩薩落難
供奉在回收場
回收場牆上,供奉著一尊小巧莊嚴的觀世音菩薩像;莊炎文表示,那是民眾拿來的回收物,他因不捨菩薩落難,就將祂供在牆上,陪伴他工作,也增加好磁場的氛圍。
「做回收雖然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莊炎文說,看著回收物資被物盡其用、所得做建寺經費,自己的心更加澄淨。他歡迎大家一起做環保,不僅利己利人,又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