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獨特的朝代,盛唐時期除了政治上擁有厚實國力,文化、經濟、思想等,也都達到高度水平。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統治者與百姓們擁有了較開放的價值觀,自然較能接納不同民族的風俗文化與宗教信仰。圖/徐丹寒
文/丹寒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獨特的朝代,盛唐時期除了政治上擁有厚實國力,文化、經濟、思想等,也都達到高度水平。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統治者與百姓們擁有了較開放的價值觀,自然較能接納不同民族的風俗文化與宗教信仰。
玄奘大師至印度取經,將大量的佛教經典帶回長安,並將其遊歷見聞述成《大唐西域記》,唐代在佛教傳播史上有了新的進展;另一方面,唐朝也出現了西方的基督教派,稱為景教。
景教與基督教有些微差異,景教是基督教分支出的聶斯脫里派,自稱東方教會。在神學理論方面,聶斯脫里派認為耶穌是「二位二性」的結合,所謂二性指的是本身具有神性與人性,因此,聶斯脫里派認為耶穌的母親瑪莉亞只是單純生育,給予耶穌身體,但並沒有賦予他任何神性,也因此「聖母」的稱謂是遭到聶斯脫里派質疑的。
景教在傳入中國之前,由於被拜占庭的以弗所公會議認定是異端,創始人聶斯脫里因此被驅逐出境,客死異鄉。然而,聶斯脫里的追尋者並沒有放棄,他們轉往中亞地區傳教,以波斯、印度等地區為主要範圍;但伊斯蘭教在中亞勢力逐漸擴張,景教徒又繼續東遷,便來到了中國。
由唐朝大秦寺僧景淨述文書寫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便記載了景教在唐朝流傳的情形。景教到了唐朝極受歡迎,多數信眾是突厥人以及胡人,同時也受到貴族和皇帝認可,甚至安排傳教的講座、興建宣教寺院。不幸地,景教受唐武宗滅佛「會昌法難」之牽連,景教、祆教及摩尼教等最終也漸趨式微了。
到了元代,景教信徒才又逐步回升,多數是突厥遺民。據馬可波羅所述,元代中國各地仍有不少的景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