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于國華文化工作者
執筆人:于國華文化工作者
二○一七年,澳門一年三千多萬人次觀光客之中,一百餘萬人次來自台灣;但台灣觀光客對澳門的認識,可能集中在世界遺產、博彩和美食。其實,澳門過去五百年歷史,對中國大陸、東亞發展的影響深遠,帶著對歷史的好奇來探索澳門,會得到更多人生啟發。
二○一七年澳門音樂節,推出歌劇《香山夢梅》,講述明代戲劇家湯顯祖遊歷澳門,偶遇葡國少女瑪利亞,彼此以「柳」與「梅」互稱。分別之後,湯顯祖竟對少女難以忘懷,及至瑪利亞遇難去世消息傳來,湯顯祖十分悲痛,竟然夢見佳人。於是以「柳夢梅」為主角,寫下巨著《牡丹亭》。
《香山夢梅》是杜撰故事,但湯顯祖遊歷澳門卻是史實,當時澳門稱為「香山」或「香山奧」。一五五六年,葡國商人獲准在澳門經商;一五九一年,湯顯祖謫官派往與海南島相望的徐聞,赴任途中繞道澳門,對當時充滿異國風情的景象十分振奮,留下多首詩文。其中,他特別提及「采香」,即皇宮使用的名貴龍涎香,係經由澳門進口,再進貢朝廷。
《牡丹亭》裡,湯顯祖記下了他的澳門見聞。甚至柳夢梅進京趕考缺盤纏,也是在香山奧得到資助。
澳門是早期西方科學和天主教傳進中國的樞紐。著名「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教堂遺跡,這裡曾是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教育機構。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郎世寧等耶穌會教士,都經由澳門進入中國,甚至成為天子的貴客。明末清初之際,傳教士在中國和日本陷入財務困境,也由澳門的葡國商人捐款接濟。
林則徐一八三九年做為欽差大臣抵達廣州,六月三日在虎門銷毀二百多萬斤鴉片,「虎門銷煙」即為今日禁煙節的由來。當時,得知英國商人將鴉片藏在澳門,於是林則徐七月巡視澳門,得到葡國官員承諾,不協助銷售和囤積鴉片。林則徐此舉,令葡國保持中立,於是專注對付英商,是精明的戰略。當時林則徐在澳門會見葡國官員地點,就在著名古寺蓮峰廟;這也是蓮峰廟前設立林則徐紀念館的典故。
國父孫中山先生與澳門淵源十分深刻。一八七八年,孫先生十三歲,經由澳門前往夏威夷,從此打開他封閉的世界。稍長,在香港學成西醫,在澳門鏡湖醫院行醫;為體恤貧民,他借錢開辦「中西藥局」對窮人免費看病和贈藥。當年中西藥局建築,如今被澳門政府買下,整修成為紀念館;已經成為現代化大型醫療機構的鏡湖醫院,仍設有孫中山銅像。
孫先生為革命四海奔走,家人安頓在澳門;幾次遇險,都經由澳門潛轉他國避難。澳門特殊的社會條件,成為孫中山的革命庇護基地,最終促成中華民國建立。
澳門近年發展快速,激起社會對歷史研究與文化認同的重視;善用歷史資源、開發深度旅遊內容,則還在起步中。而台灣,歷史教材和新聞媒體的選材旨趣,向來錯失對澳門歷史角色的介紹。
絡繹於途的台灣觀光客,如果能帶著探索的心情前往,穿梭於城區巷弄間、悠遊在華洋交融文化中,滄海桑田、人生幾何,將會是另一番不同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