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中,玄奘大師記錄了印度大大小小的國家、宗教和文化,可見當時印度小國林立,是分裂的局勢。而當時的印度,佛教逐漸走下坡,印度教反而壯大。
圖/徐丹寒
文/徐丹寒
《大唐西域記》中,玄奘大師記錄了印度大大小小的國家、宗教和文化,可見當時印度小國林立,是分裂的局勢。而當時的印度,佛教逐漸走下坡,印度教反而壯大。
印度教有三大天神,分別為;創造之神──梵天;維護之神──毗濕奴;毀滅之神──濕婆。其中濕婆(Śiva)是最廣受膜拜的神祇,他們相信濕婆的第三隻眼睛可以發射出神火,威力足以毀滅全宇宙,也可以透過跳舞摧毀世界,毀滅之神的威名因此而來。而印度哲學中「毀滅」有「再生」的含義,因此濕婆也擔當轉化重生的職能。
印度神話如同希臘神話,神祇彷彿人類,都是有血有淚的,其中濕婆與妻子雪山神女的愛情故事最廣為流傳。換句話說,濕婆是具人性化的神祇,是男性的代表,祂有喜怒哀樂、傲慢的態度、固執的脾氣。雖然法力強大,但在愛情裡也有脆弱的一面。
濕婆在佛經裡或稱為大自在天(Maheśvara,音譯為摩醯首羅),居住在淨居天,為色界之頂點,能夠自在變化,故稱為自在天。隨著彿教傳入中國,在漢地並不受到膜拜,但在藏地卻極受歡迎,密教取名為大黑天,成為藏傳佛教的護法天神、醫神和財富之神,形象則變得更強悍。
濕婆伴隨著佛教傳入亞洲,化身為各種形貌,每個地區都賦予祂不同的故事,祈求的目的也跟著改變。可見人們同樣追求平安和財富,但因為習俗的偏差,神祇的形態也跟著改變,卻殊不知祂們可能來自於同一個遠古神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