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貴版〈寒假作業不宜偏廢讀寫〉,筆者心有戚戚焉,這跟我過去在偏遠學校服務時的做法不謀而合。
一九九七年,筆者初任校長,被分派到陽明山區的泉源國小服務,這是一所六班的小學,絕大多數的家長務農或從事勞動工作,比較無暇顧及學生的學習。
當年流行開放教育,講求創新教學與創意作業,但根據筆者的觀察,倘若學校的寒暑假作業出得太有創意,反而好像是在刁難家長和學生一樣,成效並不理想。
現代學生使用電腦的頻率愈來愈密集,手寫的機會愈來愈少,以致於學生的錯別字連篇,經過跟學校討論後,我們決定在出寒暑假作業時,捨去當時流行的創意作業。
回歸傳統的讀寫算作業,每天老師都要求學生書寫國語課的生字新詞,演算數學的基本計算題目,學校放寒暑假都不上課,但是希望學生的學習不打烊。
經過多年的努力,配合學校實施期初測驗,一開學就對學生施測舊教材,希望新學期的學習建立在舊基礎上,最後證明這種回歸傳統讀寫的寒暑假作業是正確的。
比起天馬行空的創意作業,更符合偏遠學校學生的需求,對偏遠學校的學生也是最好的作法。
偏鄉的學生單純,郊區的學校必須肩負彌補家庭教育不足的功能,加上偏遠學校的家長不如市區家長有錢有閒,要補習或學習才藝都不甚便利,反其道而行,加強學生基本讀寫算能力,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奠定穩固的基礎,反而對學生是最有利的做法。
所以學校在為學生規畫寒假作業時,不應該刻意廢除讀寫算的練習,特別是針對偏鄉弱勢的學生,維持適度的讀寫算,是非常重要的。
蔡志鏗(台北市╲退休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