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學測社會科被稱「跨科考題大爆發」,約有三分之一的跨科統整試題,連自然科也有一題包含古文「將欲制之,黃芽為根」的題目,不少專家學者讚賞這種結合不同學科能的命題創意,並符合未來一○八新課綱的走向,值得大力推廣,但我認為有待商榷。
以自然科此題為例,如果拿掉文言文的部分,學生才能從容應答,那古文的部分便不可以視為人人皆知的「常識」,因為有難度的古文,阻礙了學生對化學題的理解,測驗的信效度都有問題,就算要考也應附上白話譯文,否則評量重點顯然偏離。
我並不反對跨科整合,但這似乎應限制在同一考科之內,像今年的社會科高度結合史地及公民便令人激賞,或自然科裡的生物與理化、地科,亦不妨打破學科藩籬,但這並非意指所有的科目都要整合,因為這無異是要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及「博古通今」後,才能應考每一科,那未免太為難學生。
像今年的申請入學,好不容易拿掉的五科總級分,變成最多只看四科,為的就是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與興趣,捨棄能力較弱的某一兩科,再適性選擇合適的系科就讀,並藉此降低學生科科都要準備的沉重負擔。
但倘若未來所有科都講求「跨科整合」,並蔚為日後命題之風尚,那國文科也能用英文命題。
如去年的國文作文題「關於經驗的N種思考」便早有先例,而自然或社會科的英美等各國地名、人名,甚至歷史事件也可以全數使用英文來書寫,且不用附上翻譯。
既然每一科都可能包含其他科所學內容,那學生豈敢放棄任何一科,先前減輕壓力的改革努力,不是又成為泡影?
鍾邦友(高雄市╲高師大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