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靜宜大學創新研發廢輪胎多元再利用技術,將廢輪胎磨粉轉化成道路標線熱膠材料,不僅降低近半成本,還提升安全性、增強耐磨、壓縮及抗滑功能,筆者認為,類似這種垃圾變黃金之創新研發,若有獎勵金將能增進減排與限塑的推展。
台灣每年約有十二萬噸廢輪胎,造成堆置、空汙以及孳生病媒蚊與排放二氧化硫等問題,各縣市屢傳廢輪胎堆置問題苦無解決方法。環保署曾引導水泥大廠代燒廢輪胎作為輔助燃料,但因燃燒不完全冒黑煙遭居民抱怨,道路試鋪橡膠瀝青成效不錯,可減少泥沙噴濺、雨天行車視線、路面平坦舒適等都較傳統瀝青佳,但因只是少量添加,去化有限。
有綠能科技公司利用廢玻璃生產「環保輕石」,可用於農業、淨化水質、土木工程等,年產值破億。另有文創業者以玻璃細砂開發出「會呼吸」的假山、花盆;學者研發細菌吃保麗龍……業者為環保做出貢獻,但卻不見政府獎勵、推廣。
以「碳捕集和封存(CCS)」方法為例,燃氣火力發電廠或小型環保金爐,在產出廢氣後、排出廢氣前,利用霧化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以捕集碳並封存,可以不另外耗能回收熱能並捕碳固碳。二○一六年《科學》期刊刊出科學家在冰島成功實驗把二氧化碳灌注到地底下的火山玄武岩質土壤,兩年內把氣體變成石頭。兩個這麼好的環保方法,有學者專家繼續深入研究嗎?原因恐怕也是缺乏研發獎勵金。
政府從今年元旦起以使用者付費原則增加限塑範圍,推展減排與限塑,若是改採歐美等國強制性課稅,以目前氛圍似嫌躁進,最好的法子當然是創新研發可取代或分解塑膠袋之新科技,但若沒有足夠獎勵誘因,如何達標?
使用者付費原則成效太慢,強制課稅又受制於選票考量,環保單位應該採取更積極措施,研擬垃圾變黃金之獎勵金制度,只要提撥每年幾百億環保預算一小部分,就可以達標還可互利多贏。
林清淵(台中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