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接受電視專訪時點出的「台灣價值」說,不僅引發與台北市柯市長的論戰,更挑起政壇對「台灣價值」的廣泛定義。筆者認為,基於個人思想、觀念與認知上的差異,自然會有不同自我意識「台灣價值」的認同標準,惟人民心存的「台灣價值」何在?
以國家為傲的台灣價值。往昔,如台灣雖然處在現實、且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但在一九七○年代創造的「經濟奇蹟」,卻能讓國際看到台灣的價值與驕傲。今日,去年台北舉辦的「世大運」活動,由於國人和選手的優異表現,同樣也促進台灣聲望的提升,這些都是人民期望政府所能創造、做到的台灣價值。
促進內部團結的台灣價值。台灣在追求民主與自由普世價值的過程中,無法避免衍生出意識形態的衝擊,已造成社會藍、綠兩極化的對立和人民之間情感的撕裂,大多數人民對內部團結凝聚有急迫性的渴望,代表藍綠和諧及族群融合共識的台灣價值,已蔚成主流。
生活品質保障的台灣價值。台灣當前面臨人口結構的老化、政治鬥爭的內耗、經濟發展的遲緩和大氣環境的汙染等影響,產生人民對未來生活環境與條件極大的焦慮與質疑,致人民追求保障基本生活品質的目標日趨強烈,也屬台灣價值的重要指標。
是故,人民所嚮往的台灣價值,一定是經濟內涵大於政治內涵的願景擘畫,必然是實質成長與進步優於不切實際口號與幻想的施政工程,絕對是可期待又能以「人民為依歸」的台灣價值。
張漢平(高雄市/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