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郭壽旺 實踐大學國際長
國際化教育儼然成為全球化世代的一項新興產業,從美國大學獨占留學市場近半個世紀,英國亦然,一九九○年代,歐洲大學啟動國際化教育,招收大量國際學生,二○○○年開始,亞洲各國大學加入國際招生戰局,香港、新加坡首先發難,日本、韓國然後台灣跟進,至近幾年的中國大陸挾其經濟優勢吸引世界各國留學生,全球大學國際招生大戰正式全面爆發。
美國因其國力優勢與高等教育的獨特性,儘管學費超高,仍令世界各國學子嚮往之,以市場引導高教;歐洲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大學免學費的誘因,國際招生具優勢,以政府政策與部分市場機制主導國際化教育;亞洲的香港與新加坡因為新興市場概念與英語授課和相對國際化環境,政府與市場機制齊發,對特定學生族群具有吸引力;中國大陸以經濟崛起之優勢祭出大量優渥獎學金,國際學生數量急速爆量,政府主導全國高教國際化政策。
台灣高教的困境,各校差異不大,都說了這麼多年了,改不了的顯然是大環境的問題,是文化的問題,是國際處境與政策的問題。大環境若是無法改變,就先從自身做起,從小環境中尋求突破、追求卓越、要求極致。因材施教是為古訓,礙於現實環境的制約,未見落實。大班制教學,人數動輒多達五、六十人甚或更多,許多期待更多機會學習的學生,因而淹沒在一群目標不明、動機不強的群體之中,漸漸的失去了求知的動能、求學的目標。人才就此默默的流失、漸漸的被淹沒。
美國大學證實了開放與多元對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各國多希望加以仿效。開放與多元學習環境的建立,與民族性和文化息息相關,台灣乃至於亞洲文化或民族性均不利於開放與多元的環境建置,故此,台灣的國際化教育推動者的付出多半無功而返。招收國際生不難,難在營造一個友善國際學生的學習環境。美國大學教育貴在獨立與批判性思考的養成訓練,台灣高教致力於創新教育與國際移動力,即為培育學生獨立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顯然,整體社會氛圍仍不利於台灣全面推動友善之國際化教育環境,不到位卻不能等,所以山不轉,人轉。身教,是另一個不落實的古訓,大人說一套、做一套,這些年輕學子、社會未來主人翁還能有多大寄望?讓學生看著、學著,這是身教,知道了就要做得到,從師長開始做起,校園文化就會改變,社會風氣自然也會跟著變化,教育雖是百年樹人,總要有人開始進而延續,貴在不間斷。
教育國際化4.0精神在於:打破現有框架之機制,不在原有組織架構上疊床架屋;有效整合學校資源,善用國際姐妹校資源,提供學生更彈性、更寬廣的學習場域,提供來台各國籍學生更多元、更靈活、更國際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學習成效與國際視野。台灣高教國際化未來的競爭契機,不在小,在美;不在多,在精;不在量,在質;不在浩瀚無邊的國際,在蘊藏豐富中華文化的台灣;不在虛無飄渺的空談,在不斷求新求變的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