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時期,中國達到極致的富裕,政治、經濟、藝術都有高度發展,「盛唐」的美名因此形成。當時的對外貿易非常發達,透過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運輸和交易,唐朝的工藝品大量傳入歐洲。 圖╲徐丹寒
文╱徐丹寒
大唐時期,中國達到極致的富裕,政治、經濟、藝術都有高度發展,「盛唐」的美名因此形成。當時的對外貿易非常發達,透過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運輸和交易,唐朝的工藝品大量傳入歐洲。
當一個國家的人民滿足了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便開始追求精神的享受,也就是娛樂和藝術。在富裕的唐朝,由於受到西域文化和宗教色彩的影響,藝術領域發展出獨特的風味與技法,繪畫、文學、舞蹈、音樂、工藝都與前朝後代不同。
唐三彩是唐朝陶器陪葬品的一大特色,陶器上使用的釉彩分成許多顏色,但主要以黃、綠、白三色為主,因此被統稱為「三彩」。唐三彩除了顏色上的特點,彩陶的人物角色和造型也是一大特色,分為人物、動物、器物三種。人物方面,最多見的就是身形圓胖的唐朝美女,以及坐在駱駝或馬匹上的胡人商人,顯現了西域「胡風」深深影響了唐代。經由絲綢之路的貿易,西域和北方少數民族紛紛來到長安,留下了他們的文化,唐朝人也接受異國風采,形成了種族和文化大融合的朝代。
「胡人」在當時泛指中、西亞地區來的高加索人種,因此「胡樂」、「胡食」、「胡服」的風靡成為唐朝的文化特色。透過與胡人的交易,中國與歐洲形成了兩大貿易區,兩邊的珍寶來回運送。宗教方面,玄奘大師經過絲綢之路繞到西南方的印度取經,沿路蒐集了佛教的各種學說,最後帶了六百多部經論回長安,同時帶回了西域和印度的風俗,對促進了宗教傳播和文化交流有極大的貢獻。
大唐的名聲威震四海,是歐洲人與中東人眼中的強大勢力,但也代表了東方色彩綻放的年代。羅馬人對東方的瓷器、絲綢、書畫感到驚豔,到中國貿易幾乎是羅馬和中亞商人的夢想,他們看見了大唐的藝術成就,也擁抱了唐朝的開放思想,「唐人」成為了當時西方人對中國人的代稱,到後來也成為海外華人的自我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