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在琉球大學校園草坪上的日晷石刻寫著:太陽底下,每天都有新鮮的事。我去琉球蒐集研究計畫的資料。
啊!在琉球大學,日子每天都充滿新奇和慵懶的滿足。聽說琉球人壽命很長,在來琉球之前,才從新聞上看到日本的女人全世界最長壽,平均年齡是八十七歲,而琉球人是日本人當中可以活得最久的。活得最久可以不停地學習,不停地接受新鮮的人生。琉球大學的圖書館大門口刻著「學而不厭」,題字的人是湯川秀樹。
湯川秀樹是一九四九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秀樹的父兄都是京都大學教授,個個頭角崢嶸,父親是地質學家小川琢治,大哥小川芳樹是冶金學者,二哥貝塚茂樹是東洋史學者,弟弟小川環樹是著名漢學家,他研究過中國魏晉的仙鄉故事題材。秀樹因為入贅,改為妻家的姓氏,由小川秀樹變成湯川秀樹。小川琢治太愛買書買古地圖,大學教授的薪資不敷家用,而兒子都太傑出,琢治本來不讓秀樹讀大學,因為錢不夠。
所以對小川琢治一家人有印象,緣由二十年前上神話課時,畢業於廣島大學的老師的推介。
在琉大圖書館,一直想起自己讀過的湯川秀樹自述《旅人》。他說:「我不是非凡的人,而是在深山叢林中尋找道路的人。」秀樹小學時就讀《老子》、《莊子》,道家思想中的理性主義深深吸引他,對他的人生觀、宇宙觀有重大的影響,晚年他就常引用莊子的名言,「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那是物理和哲學的最高境界。
《旅人》書中寫著秀樹在京都大學研究生時期的瞬間心情:「研究室房間有點變冷了,好像也起風了,映在窗玻璃上的樹影飛舞不息。我眼底浮現那些在大學的歸途中,不時四處張望的一群少年身影,那是在晚風呼嘯而過的街角,是在寂寥而狹小的神社鳥居下。」
黃昏已至,童猶不歸,
紙上觀戲,時日已遠。
琉球到處是「石敢當」,而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湯川秀樹「學而不厭」長型石雕,氣勢磅礡地橫在大門口,兩側進出的人都要與秀樹的題字打照面。多好的一座圖書館,比我進臨溪路70號的那座圖書館方便多了,不用證件,無人攔阻。站在那棟建築物前的台階上,俯瞰梅雨季來臨猶自天朗氣清的琉球大學校園。想起這樣的令人歆羨的閱讀環境,無人會懷疑你進圖書館的動機。
在台灣,從所謂的國家圖書館到各大學的圖書館,進出都要證件。可不可以進圖書館只為了躲雨?或為了看別人讀書的姿勢?或為了聞一聞圖書館的書籍霉味?每個圖書館都處心積慮防讀者,如防小偷。
身為孤單的旅人,而家鄉卻讓人感到,生活的苦澀。學而不厭,畢竟需要一種境界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