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愛倫
新歌老歌都是歌
舊雨新知都是友
大笑淺笑都是笑
是怨是樂都是過
網路上轉傳一位癌症富婆,在出國接受治療時,以有氣無力的聲調錄下對豪宅戀戀不捨的感慨,所有強調都在於一句話:除了健康,其他都是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天下人,能有幾個不是為身外之物在拚命?其實,莫須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才心生醒悟;這樣的感傷感慨、頓悟感悟,可以有另外的詮釋角度。
身外之物的追求不是負面的事。
想想看,一個人,如果沒有目標會不會就欠缺動力?如果沒有施展才華是不是也就埋沒了天賦?
身外之物,雖是具象的物質,但也包含抽象的價值。走在正路上,從競爭中尋求進步的報償是身外之物;走到歪路上,從計較中把玩惡性追求的也是身外之物。差異在我們怎樣看待與認知自己的需求、渴求、貪求,能不能及早自省自覺?又願不願自療自癒?
人們很可能因過度追求身外之物而付出健康代價,但是,不追求身外之物卻不是健康的保證,由此可見,健康和追求身外之物是單向關係而非互為因果的絕對關係。
生病,的確是生命中最大的遺憾,也是生命中最無可違逆的命運,正因如此,在與這個黑暗使者交手之前,每一個人都有必要讓走過的軌跡降低遺憾的鋪陳,其中也包括趨吉避凶的意外事件。
社會高齡化之後,退休的人有更多相聚的機會,不管你在哪個群組,相信在大家樂開懷之後,一定會有人說這樣的話:「大家要多見面,見一次少一次……」這話聽起來真是「討厭死了」,如果見一次少一次,難道把次數累積起來不再見面就安全了嗎?
人的老態之一,就是莫名其妙的感慨。
快樂是安然自在的享受,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改造自己,是生活上的常態,也是生活知識得宜的運用。
同學朋友中有屆齡退休卻仍受重用的例子,他們問我:「退好?還是不退好?」我的答案只有一個,也是我當年做決定的關鍵原因:「退比較快樂?還是不退比較過癮?想清楚了,退不退都是正確的決定。」
當年,因為年齡不足,我只有辭職權利,卻沒有退休資格,感謝老闆通融厚愛,讓我卸職得輕鬆喜樂。
年輕小同事問我:「一輩子都奉獻在這,會不會心生不平?會不會充滿感傷?」
我說:「我這一輩子如果不是奉獻在這,也必定要奉獻在另一個地方;不管打工還是做老闆,我們永遠都會面臨『離開』、『結束』的選擇,所以要『來也快樂,去也快樂』。」
那年退出最熟悉的行業後,運氣很好,一直都有責任制的工作讓我活動筋骨;今年耶誕節還去探望我的上海小同事,跟她們建立遠距離的工作默契僅兩年,賺得的友誼卻已值一世。
許多朋友都有了新的生活態度,大家很怕「無常」的威力。
一如「身外之物」並非全然的無良,「無常」也跟一日三餐一樣的實屬正常。過日子不要有太多的「假設」、「如果」、「萬一」,因為事實上,人對控制預測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了解也註解身外之物和無常後,現代人不分年齡不分男女,都學會兩個口號:「要愛自己」、「不必取悅他人」。
「取悅他人」有沒有可能就是「愛自己」的行為?我覺得是的,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我沒有什麼個性,跟朋友家人在一起,只要不違心太遠,都盡量周到的讓對方開心,這個開心就會像回力球一樣的反彈到我心裡,讓我同樣感覺到開心,這樣一個流程發展出讓自己開心的結果,那就是愛自己吧!
〈當你老了〉是多好聽的一首歌啊!你可以在卡拉OK再唱幾年?你能再牽著手的朋友又還能有幾個?當你沒有力氣玩樂時,你喜歡和誰說說話?
一個人的晚餐,一個人的空間,都容易因孤單感陷入憂鬱情緒,所以要早早準備好,讓朋友鄰居家人相互為心靈慰藉的家庭醫生。
老之前就憤世忌俗的人,到老了,容易變本加厲。
老之前就雲淡風輕的人,到老了,容易瀟灑豁達。
希望有什麼樣的話友,就要先穩定自己是什麼樣的話搭子;培養交談的聆聽能力、解讀能力、表達能力,跟去練太極、練書法是一樣的重要。
有錢人沒錢人,也都只能有一條命,但是過得舒坦不舒坦,跟個人財富、社會地位不成正比,通常和性格思維息息相關。
「感慨」有點像酵母菌,不具葉綠素,沒有光學作用,但能提高發酵食品的營養價值。
「喜樂」有點像益生菌,用於健康,有改善憂鬱及焦慮的潛在功效。
這兩樣菌種,我們都需要;但是我們的心才是無敵菌種,只要我們願意覺察,我們就能自然分泌益菌。
人生兩階段,上半場,努力打造自己;下半場,適切改造自己,不必盡信網路的活好指南,要握穩自己DIY的好活羅盤,不要低吟感慨,要高唱樂章。
上下半場的年齡界限,你可以自己訂,我是訂在五十三歲那年開始我的下半場人生。
幹嘛要有那麼多感傷?又何須有這麼多感慨?
笑著過日子,並不是一種膚淺,真的。所以臨老之前,先學一套好本事,做個能欣賞別人的快樂,也能散發快樂給別人的「話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