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案例:
我生長在傳統的家庭,是家中的獨子,今年三十歲,結婚兩年多。父母一直期待能早日抱孫子,然而,我和老婆從婚後努力至今都沒有好消息,最近和老婆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原來我有不孕症。我很希望能夠有個孩子,老婆安慰我一切隨緣,但我心中還是難免有些失落,不知道該如何調適心情?面對父母的殷切期望,我又該如何告訴他們這件事情呢?
龔頌美(台北市立大理高中駐校心理師):
個案「很希望能夠有個孩子」,不論是出自內心真實的渴望,還是由「獨子」這個角色轉化而來的「應該要有」,當他得知自己有不孕症的那一刻,便產生了失落與悲傷。即使不是實際經歷過懷孕,然後流產或難產,不是從「有」變成「無」的體驗,但獨子的角色以及父母的期望,都讓他在主觀的認知中一直相信,自己必須「有個孩子」是無庸置疑的事情。因此,不孕症的診斷結果,對他而言無疑是一個「失落事件」!
當我們面臨失落事件時,最常有的反應,是用一些合理化的原因說服自己去接受,用一些說法昇華內心的渴望,企圖淡化伴隨失落事件而來的失落情緒,例如個案的老婆說的「一切隨緣」,正是最典型的反應。然而失落的情緒被我們隔絕在外,沒有被看見,沒有被接觸,沒有被允許,沒有被接納,反而在認知層面拿一些理由或道理來說服自己接受。這樣的作法,不僅沒辦法達到真正的「接受」,對正在經歷失落的自己來說,也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
經歷失落需要有一段歷程,一段自己陪伴自己的歷程,在過程中去看見自己內在真實的感受,去接觸內心的渴望沒有辦法得到時,反覆出現的各種情緒。允許這些情緒出現,真實地接觸這些情緒,安慰它們,接納它們。一直到失落情緒各安其所的那一刻,才算真正接受了失落事件的發生。
接著,個案需要分辨「很希望能夠有個孩子」,究竟只是受到獨子的角色以及父母的期望所驅使?抑或是自己內心真實的渴望?在分辨的過程中,將會遇到心理界限的議題。華人社會的男性,長期以來承受來自家庭、家族、文化與社會對於其「角色」的期待和要求,並內化成為自己的信念、責任、使命和價值;而「傳宗接代」,正是最典型的傳統家庭賦予獨子必須達成的任務。
自我界限不清楚,會讓我們無法將「自己內心真實的渴望」與「父母對獨子的期望」區分開來,會讓我們無法把自己從「對家族的罪咎感」掙脫出來,更讓我們在面對殷切期盼的父母時,難以啟齒不孕的事實。而「真實經歷失落帶來的情緒」並「接受失落的事實」,則會幫助我們區分並建立自我的界限,去區分什麼是別人的,什麼是我們自己的,清楚界定自己的極限,並確實為自己負完全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