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鐘聲】 餓死不餓節的義士

文/鄧名敦 |2017.12.25
1681觀看次
字級

文/鄧名敦

遠離「饑餓」這件事,從來就是人類生存歷史上最大的挑戰。畢竟餓著肚子,腦袋昏沉、四肢乏力、做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這種不舒服的感受誰都不願意;倘若淪落到「餓死」的結果,在現代社會裡肯定要掀起一場民生社福的大風暴了。能吃能活,不就是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嗎?管子曾說過「衣食足而後知榮辱」,還有什麼比活下來、吃得飽更重要的事呢?

然而,對於極少數人而言,「活」固然重要,但失去理想、沒有原則操守的活著,還不如不活。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伯夷叔齊列傳》裡,就記述了一段自願餓死的故事。

商朝末年,由於帝辛(紂)連年對外征戰,耗用大量的人力資源與社會成本,加深社會結構內的矛盾,使得殷商帝國陷入了空前危機。當時,商朝邊境有一個名為「孤竹」的諸侯國,國主的幾個兒子中,長子「伯夷」和三子「叔齊」的賢明遠播於外。孤竹國的國君屬意三子叔齊來繼承大位,等到孤竹君死了之後,叔齊不願繼位,要讓賢給自己的大哥伯夷;但是,伯夷尊重父親的遺命,不願代弟成王,便逃離了國境。叔齊得知這個消息,眼見讓賢不得,反害得自己的兄長遠避他鄉,心裡有愧,於是也隨著伯夷離開了國家。

兩個賢良善讓的兄弟,在離開國家後,聽聞商朝西面的諸侯王西伯昌善待老人,治下的百姓都安居樂業,兩兄弟非常嚮往,便結伴同去。好不容易到了周地境內,沒想到,愛民的西伯昌竟然死了,他的兒子姬發繼承王位,也就是後來的周武王。武王在父喪悲痛之餘,決定向東討伐惹得天怒人怨的紂王。

雖然伯夷、叔齊深知當時的商朝已經不得民心,但身為受封的諸侯,以臣弒君這樣的行徑,以暴制暴的手段,畢竟不合君臣之義。於是,伯夷、叔齊上前攔止了武王的車騎,冒著生命危險進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明白的告訴武王,身為人子、臣應有的法度,若武王一意孤行,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罪人了。

這一番話,大大地觸怒了武王身旁的兵士,自忖必死的伯夷、叔齊毫無懼色的跪在地上,幸好有姜太公呂尚為他們兩兄弟緩頰,才免於身死當場;等到武王滅商後,天下紛紛歸順周朝,唯獨伯夷、叔齊兩人不齒武王逆亂弒君的作法,依舊堅守大義,而且立誓不吃任何一粒周朝的米糧,隱居到首陽山上,勉強採摘野菜充飢,終至餓死,卻沒有一絲怨悔。

受制於物質條件而被活活餓死,肯定是場人間悲劇;但為了理想、操守而自願餓死的伯夷、叔齊,在一般人看來,應該是過於理想主義,不知與現實妥協的迂腐先生。然而,這種看似「傻得可以」的行徑,卻是對自己真正的負責,甚至是問心無愧的一分堅持。

孔子給了他們這樣的評價:「求仁得仁,又何怨乎?」既然兩人有為義捨生的打算,即便落得餓死的下場,也應毫無怨言。兩千多年前的伯夷、叔齊在追尋淑世理想時都能有這番心理準備了,現代的我們,面對追尋理想的挫敗和顛躓之中,能否也有這樣的決心與勇氣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