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專任助理教授呂世浩在《秦始皇》、《帝國崛起》、《敵我之間》與《霸王之夢》等「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系列書籍的出版之後,又於今年十二月十九日推《呂世浩細說史記:入門篇》一書。
曾於傳統私塾接受中國經典教育長達二十年的呂世浩助理教授,在前幾本著作中,發揮深刻細膩的思辨功力、運用淺顯易懂的文筆,以通貫古今的人文視野,帶領讀者以個案分析式的方法,層層解析歷史書中人物的環境與機遇與他們自身的心志,將如何在身處的大時代脈絡下做出一連串的選擇?
絲絲入扣的思辨之旅中,貫穿著一個基本的問題:「回到歷史的那一刻,你會怎麼做?」而最終,觀覽這些人物的才智與性情,在各種現實的條件與決定之中,又為自己與他人、當時與後世帶來什麼結果?這些事件的背後,又能歸納總結出什麼道理?
呂世浩助理教授以一個一個具體歷史實例,為讀者示範了從歷史書中汲取智慧的方法,幾本著作在上市後,常據人文類暢銷排行榜,可以見得,以思辨人生現實問題為內容的歷史普及讀物,是廣為現代社會所需的營養。
歷史思辨何以在當今如此被需要?正如阿里巴巴創辦人兼董事長馬雲所言:「我們(製造業式)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在接下來的三十年失業。」
在人工智慧如火如荼發展的時代之下,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教育缺乏了思考人生與判斷時代的思辨式培育,還是僅以二十世紀的模式,停留在工廠式的畫一生產標準、代工式的重複背誦與計算,那樣方式所培養出來的孩子,是無法跟上時代變化而生存的。
身處於科技即將為生存環境帶來鉅變的時代中,下一代的孩子與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是跟上技術的浪頭,並想盡辦法採上科技巨浪的高峰;就是回到人身為人的本身,來面對世事的各種不確定與變化,並能在各種波濤中屹立不搖。
人文學,終究是探究時代與社會的根本學問,目的在培養不局限於一種思惟模式的人才、以不同角度與各種層次看清人間萬世的人。
而歷史學,是探討時代與選擇的寶庫,當中蘊含有無量的智慧。用一種能發揮普世價值的方法學習歷史,其實就是學習面對自己的生命,接著能以面對任何的時代處境,這就能改善當前工業式的制式教育的困局,培養能適應新時代,並脫穎而出的嶄新歷史人物。
余松黎 (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