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吃硬不吃軟 有助健康成長 文/趙哲暘醫師 |2017.12.23 語音朗讀 232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孩子四歲前擁有咬碎堅果類食物的能力,未來才會有健全的口顎顏面系統。 圖/時報出版社提供、本報資料照片 軟軟的麵包很好吃,但小孩如果當正餐吃,咀嚼力易弱化。 圖/時報出版社提供、本報資料照片 小孩的牙齒如要長得好,除了需定期檢查,最重要的還是來自父母的嚴格把關。 圖/時報出版社提供、本報資料照片 文/趙哲暘醫師 現代社會飲食過度精緻化的狀況下,顎骨想要發育理想,似乎變得愈來愈困難。小學生牙齒凌亂或有暴牙、小下巴或戽斗的比例似乎愈來愈高。 以咀嚼動作為例,現在的父母常常過度寵溺孩子,給孩子太多精緻的食物,譬如將食物打成泥、給孩子吃蛋糕、麵包等不太需要咀嚼的食物,習慣「吃軟不吃硬」,不知不覺間,臉型就容易歪一邊。 左右輪流咀嚼的動作會促進下巴在顳顎關節位置的生長。如果孩子習慣吃較軟的食物,不自覺會養成單邊咀嚼的習慣,例如習慣用右邊咀嚼,下巴會習慣往右偏移,左側的下巴骨頭就會生長變長;四歲時如果還沒有建立起完全固體食物的咀嚼習慣,也沒有能力嚼食堅果,單邊咀嚼習慣就會定型,下巴就會慢慢往習慣咀嚼的這一側偏移,臉型就會歪斜。而脊椎為了維持體態平衡,也會慢慢出現脊椎側彎來代償下巴的歪斜,這是近代文明社會中逐漸出現的現象,值得父母注意與省思。 四歲前咬碎堅果 四個月的小朋友要開始進食副食品(非加工食品),種類愈多愈好。六個月的小朋友要能夠用舌頭碾碎較軟的固定食物,例如馬鈴薯、地瓜、紅蘿蔔、米飯、水果。七、八個月,乳門牙開始長出,孩子可以開始咬較硬的食物,例如花椰菜、水梨等。讓孩子用手抓來吃,一方面刺激大腦功能,二方面可以促進上門牙區前顎骨的生長,這會讓孩子往後的身體姿勢獲得較理想的發育。在乳牙萌出(八到九個月)之前,舌頭就有將食物碾碎的能力。這不僅是刺激舌頭功能、促進舌頭肌力提升的關鍵;由於舌頭與脊椎周圍內層核心肌肉是同樣胚胎來源,舌頭功能愈健全,也代表未來脊椎在姿勢與動作上的調控也會愈理想。 不要過度保護孩子,總將食物剪碎或磨碎,這樣只是讓孩子最重要的頭顱顏面生長發育受限。直到三歲前所有乳牙長好後,就要有能力嚼食各種食物;最晚四歲時,要有能力咬碎堅果類食物,未來才會有健全的口顎顏面系統。尤其四歲時的食物必須是較堅硬且纖維較豐富的,每天攝取二份水果和五份蔬菜,要能撕裂與嚼食任何一種肉類,甚至可以加入堅果和穀物,這些對於頭顱顏面系統的生長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少吃精緻加工物 過度精緻的飲食,除了可能讓孩子的臉型歪斜,也會改變孩子的咀嚼能力。人類的牙齒有類似牛的嚼食能力,一旦習慣以麵包等過軟或過度精緻的食物當主食,或只是抱奶瓶喝配方奶,這樣的不良飲食習慣都會讓牙齒周圍的顎骨缺乏刺激而狹窄,導致牙齒排列的牙弓形狀狹窄,會讓孩子沒辦法獲得牛一般的咀嚼能力,只能像老鼠一樣咬食物。這樣一來,無法將食物嚼碎成胃腸可以消化的食糜,消化能力變差。 另外,軟的食物例如麵包及蛋糕,這類食品是由牛奶、蛋、麵粉與糖加工製成,尤其進口麵粉常含有除草劑,製作過程中會加入多種二次加工的酥油、白油等油品。做為點心勉強可以,若以這些食物為主食,對身體健康的危害甚多,會導致顎骨發育不足、牙齒排列空間不夠等危機。我個人認為應該大量減少食用,盡量以過去我們爺爺、奶奶食用的傳統食物為主,精緻與過度加工食物能不吃就不要吃,盡量減少過軟食物對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 孩子若攝取過多偏軟食物,遇到不易咀嚼的食物,可能隨便咬幾口就吞下;也可能遇到纖維質多或是較硬的食物,就會咬不動,含在嘴裡看似有咬,卻一直不吞下去。其實不是不吞下去,而是孩子的本能在發揮作用——無法嚼碎的食物可能讓人噎到或是無法消化。但是這個自我保護的機制在家長眼裡,往往是不守規矩或鬧情緒的行為。 當孩子吃飯慢時 時有耳聞小學生因為吃飯過慢,讓老師氣到把便當丟掉;或是在餐廳看到家長怒罵孩子吃飯太慢,在行為管理上不是很恰當之外,也要去想想,孩子吃得慢,是真的習慣不好,還是因為家長錯誤的供餐內容導致孩子咀嚼能力弱化?咬合型態只能像老鼠一樣咬,卻要求孩子像牛一樣咀嚼青菜、肉類,確實很難。 孩子有正確咀嚼食物的能力時,左右嚼食較硬的食物,可以促進左右兩個上顎骨塊往臉頰側生長發育。同時,多用門牙進行切斷食物的進食動作,則有助於促進上門牙所在前顎骨的往前發育。前顎骨發育愈理想,下顎骨就愈有足夠的發育空間,牙齒也比較容易排列整齊。所以,不需過度保護孩子,將食物切丁或是切碎。 所有的動物都如此,除了親餵母乳時需要母親的照顧,其他的進食動作都是孩子要獨力完成。文明的進步卻導致孩子生存能力的低落,應該是每位家長需要多加思考的。 (摘自《矯正可以不拔牙》,時報出版) 前一篇文章 50歲以上婦女看過來 守護子宮 防治婦癌有一套 下一篇文章 如何避免冬季搔癢 熱門新聞 01佛光菁英幹部培訓 精進信願行2025.07.2102【視覺美學】快門下的詩意 人間萬象無遠弗屆2025.07.2003【朗朗晴空】無住心者是佛心2025.07.2004【夏日輕旅】在藝術中遇見大自然2025.07.2005【詩】星紅仙人球2025.07.2206醜卻重要物種 應打破保育偏見2025.07.2007【Herstory97】創意工作者麗莎用幽默轉化人生2025.07.1908ESA新任務 從太空幫森林稱重量2025.07.2009特殊木製穹頂 改善海龜雌雄比例2025.07.1910【書市隨筆】《表裏京阪》日本雙城文化探索2025.07.2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養眼專欄】談青光眼的治療左腦爸爸VS.右腦女兒 陳建仁與陳怡如的生命交響曲【聊聊心裡事】 關係中的隱形陷阱:當溝通變成索討適度冷訓練 有益身心健康【營養專欄】 5大控脂對策,遠離高血脂!盡情享受爬山 告別惱人的足底筋膜炎 作者其他文章保持上呼吸道暢通 百病不生學習咀嚼 嚼口香糖 養顏又健身學習呼吸 從一根吸管開始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