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中國佛教歷史上的領航人物。他走過中國西半壁,抵達印度取經,再返回長安,將上百部經典傳回大唐。他的歷程見證了西域世界的奧祕,提升了中國人佛教信仰的知識內涵,也成為後人杜撰神話故事所借用的形象。
圖╱徐丹寒
文與圖╱徐丹寒
玄奘大師,中國佛教歷史上的領航人物。他走過中國西半壁,抵達印度取經,再返回長安,將上百部經典傳回大唐。他的歷程見證了西域世界的奧祕,提升了中國人佛教信仰的知識內涵,也成為後人杜撰神話故事所借用的形象。
玄奘大師在弱冠之年就踏上西行取經之路,他從長安出發,經過甘肅、西域地區,並在印度待了十多年才返國。這一路上穿越了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國家,結識了各地的高僧,飽學佛法,同時吸引了大量的信眾。但玄奘大師帶回國的不僅僅是佛教經典,他還帶回了新疆、中亞、印度的文化,濃厚的西域異地風情隨著宗教使命瀰漫在大唐。
這趟取經之路不僅是宗教朝聖,也是一趟探險之旅。玄奘大師的故事之所以會被後人改寫為《西遊記》裡的唐僧,不外乎他的真實故事本身就充滿著遙遠異鄉的傳奇,而各種的神怪和世間情愛的傳奇,總會伴隨歷險而不斷被後人增枝添葉。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大師口述,由其門人辯機記錄而成,內容包括玄奘大師在西域和印度的歷程,以及他所見到的地理、語言、教育、政治、物產、宗教等等。我們可以從中認識和體會西域國度的宗教社會,更能去想像當時大唐邊疆地區以及古印度的人文風情。
西域為佛教進入中土的途徑,沿路有許多佛教國家,又因連接著印度和中東,以至於後來陸續傳來景教和伊斯蘭教,使得各種民族生活和宗教信仰更為豐富。在西域地區的史料中,人們可以看見宗教間互相影響而產生的人文藝術,即便是當地人描繪的壁畫人物,也長得像印度人。如此奧妙的結合反應了時代背景,同時影響了藝術思想。
本專欄即根據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以圖文方式系列描繪一則則豐富多彩的歷史故事和藝術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