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中原(前國防部戰略規劃司簡任副處長)
「潛艦」是一種高科技武器,具有良好的隱密性、奇襲性、獨立性及廣闊性等諸特性,能長期在水下獨立活動。
潛艦在作戰方面可區分為「戰略」與「戰術」兩種用途。在戰略運用上,具有戰略嚇阻、攻擊敵岸、布雷作戰及破壞航運等作用。在戰術運用上,可擔任監視及襲擊、反潛阻柵與獵殺、支援艦隊作戰、支援兩棲突擊作戰、進行搜救與特種作戰等任務。
相較於航行水面的艦艇,潛艦的偵察力、打擊力以及機動力,是能給予敵方更大威脅能力。
因此台灣若擁有一定數量的高性能潛艦,平時,用於加強台灣周邊高威脅或所望海域水下偵巡密度。戰時,則可藉其隱匿、獨立作戰特性,行遠距離部署,執行對敵反制、封鎖、布雷、特攻、截擊、和反封鎖等作戰,對國防安全更有堅強的維護功能。
近十多年來,中共透過經濟實力,持續增加國防預算,並不斷擴充海、空與飛彈戰力,以及發展高科技武器和技術,使得兩岸軍力平衡已有朝中共傾斜的嚴重趨勢。
為因應中共未來可能的軍事威脅,以及有效落實「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構想,並達到我國「預防戰爭」之國防目的,台灣如何多籌獲戰略性武器例如潛艦,就是政府必須深思的重要國防議題。
當前全世界只有美國對台灣有安全承諾,且只有美國願意供售尖端武器給台灣,但國家安全、國防武器不能寄託於美國的善意,亦即不能完全依賴美國的保護,仍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防戰略規畫以及武器來源構想。
此因美國的台海政策,實與其全球戰略部署、亞太地緣政治演變有密切關係,但不論是面對台灣或是面對中共,基本上皆是考量美國的自身利益。
由於受到國際環境限制,台灣對外採購潛艦不易,因此自製潛艦便成另一種選項。「潛艦國造」計畫起源於馬政府時期,二○一四年時任的海軍司令陳永康上將任內開始規畫。
二○一五年五月,前總統馬英九在就職七周年的中外媒體記者會,曾公開表示「潛艦國造」是政府重大政策。二○一六年五月十七日由海軍對外開放的「左營海軍故事館」,亦展出我國未來「自製潛艦」的概念模型。
民進黨於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重新執政後,蔡英文總統亦多次在公開場合宣示,並力推「潛艦國造」政策。雖然近來爆發「獵雷艦案」的重大風波,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但蔡總統十二月一日仍對外強調「個案的挫折,不會改變國防自主的方向」。
未來即使潛艦國造會有技術性困難需要突破,但為了增強國軍水面下的作戰能力,國人都必須支持政府完成此重要的「國防自主」政策。
我全體國人應體認「可以百年無戰爭,不能一日無戰備」道理之外,更應認知到「潛艦國造」是跨黨派的重大國防政策,必須持續推動。尤其面對中共不放棄武力犯台的野心,台灣必須要有足夠的戰略嚇阻武器。
未來若能透過「潛艦國造政策」,將潛艦數量(目前四艘)增加到「兩位數字」以上,除能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及國防自主性的戰略意義,同時對台灣民主成果和經濟發展的維護,更是最大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