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技術領先世界,從政治軍事、太空科技、航空技術、汽車工業、醫藥技術、企業管理,引領世界近一個世紀,期間經歷了蘇聯、日本和德國的挑戰,乃至於現在中國正在撼動美國在經濟,甚至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在在考驗近一個世紀以來,美國的價值觀是否還可以繼續成為讓世界依循的標準,一個世代半個地球的人口正走在世界變局的十字路口,誰將再創新局,引導世界走向?
創新,造就了加州矽谷讓全球看到美國再度露出一道光芒,一道可以吸引世人的眼光,繼而嚮往、追隨而後效仿之。創新產業讓美國在政治和經濟歷經恐怖攻擊和金融風暴等各種衝擊後,重新找到另一種可以讓國家、社會繼續前進的動能,從舊金山、灣區、北加州,到整個加州甚至美國各州,都找到一個讓國家人才匯集、吸引更多投資的新方向。創新自此蔚為潮流,成為經濟轉型的命脈,包括台灣,都致力於推動創新,鼓勵創新創業。然而,創新不等於創業,許多國家政府鼓勵創新創業,卻不見成效,並視創新創業是在燒錢,讓許多投入新創事業的社會新鮮人,快速喪失對工作的熱忱與對事業的期待,甚至於對社會和企業的信任。
台灣社會常自豪年輕人的創意與創新,也偶爾看到台灣年輕朋友在世界各項創新競賽中獲獎或得到世界專業人事高度的肯定,多年來歷屆政府也積極鼓勵青年創新創業,但仍不見以台灣為名之大規模經濟效益的創意產品。
台灣可以提供蘋果公司的各項零件,卻做不出一個蘋果的品牌,問題在於社會文化,台灣社會缺乏接受或容忍犯錯的文化。要看到創新的成果,需要承受在創新過程中不斷產生的錯誤,每一次的錯誤都可能是一筆可觀的經費付諸流水,因為長年來社會對於金錢價值觀的偏頗,鼓勵短線或速成,以至於一次的成敗決定了一個產業的未來。社會缺乏對犯錯的包容文化,創新產業就難以生成,國家自然難以享受創新產業為國家帶來的經濟價值、提升國際形象和吸引世界人才。
美國史丹福大學近年來的教育改革重於思考力和實踐力,鼓勵社會創新和設計思考,開啟了人才培育的新頁,世界各國大學紛紛起而傚之。史丹福大學的創新教育在於營造環境與製造機會,以整個城市為教室,以各家企業為素材,提供學生批判性思考的學習場域,讓學生落實設計思考得完整教育訓練,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讓大學教育與社會教育契合。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局勢和發展或許不容美國以單一強國的形式繼續傲視全球,多強的世界格局應該更符合未來的國際發展。然而,美國在每一個世代所創造出來的領先項目,都讓美國在面對世界各種嚴峻挑戰時,可以化險為夷。藉由高等教育再進化而衍生出的創新人才,足以讓美國再度引領未來世界經濟走向,美國社會對犯錯的容忍文化,更讓人對美國在未來國際局勢發展所扮演的領先角色,充滿信心。包容犯錯的文化孕育著創新文化,是眾多國家在效仿美國創新教育之前應有的認知,台灣在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前,也當度量台灣社會包容犯錯的尺度,做為成效評估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