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級石磨,靜靜安坐在陽台角落裡。圖/阡陌
文/阡陌
陽台角落裡,一台石磨靜靜地擺著。那是丈夫從南部老家搬上來的老古董。每當默默與它對望,思緒不自覺飛回幼時,歲末年節磨米漿的情形。
客家農村迎接新年的一件大事,就是家家戶戶磨米漿,自製年糕、發糕、紅龜粄等。村子裡,平均十來戶人家才有一台大石磨,要磨米漿,便需排隊等候。
我家大人們要忙田裡的工作,推磨的差事便落在較大的孩子身上。
晚餐後長龍般的隊伍等了個把鐘頭才輪到我們,大哥與大姐推磨,二姐負責舀米倒入磨孔,我則在一旁候補接替她。我禁不住呵欠連連,甚至閃神將米倒在磨孔外,惹得後面等候的鄰居大笑:「阿和仔,度咕(打瞌睡)啦!」
想到明天就有香噴噴的年糕可吃,我努力撐著徐徐下垂的眼皮,瞄準一圈又一圈轉動的石磨孔,一斗多的米磨完,已是深夜時分。
四人拖著疲累酸痛的肢體,往家裡走,大哥大姐合力提著沉重的水桶,平常走路只需五分鐘的路程,今晚顯得特別遙長。不得閒的母親已備好蒸籠柴火,等候在灶前,接過水桶將米漿倒入大蒸籠,再回到灶口生火加柴,她的臉龐被猛烈的火燄熏得紅豔豔的,是灶前一幅美麗的剪影。
磨米、蒸年糕的歲月已渺遠,市面上所賣的年糕雖可口,卻永遠品嘗不出媽媽的滋味。
石磨,靜靜地守在陽台一角,看盡歲月流轉,人事推移,無喜亦無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