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年編列十億元新南向經費,提出「娘家外交」,鼓勵新二代返鄉實習就業,但成效不彰。主要原因是新二代不想身分曝光,學校無從宣傳,以致政策推動困難。
這則新聞讓我感到有些心酸,新二代會躲起來,不願大聲承認「是的,我媽媽來自越南」、「我媽媽來自印尼」,母親的身分帶給他們的不是榮耀,而是想要隱藏起來的、不願認同的印記,而這樣的自卑感,顯然來自整個社會氛圍偏見歧視的眼光。
其實對於新住民的歧視一直都存在,從現今社會上還有不少人說到新住民,會使用「大陸妹」、「越南仔」,這些帶有貶意的稱謂,就可見一斑。
有位來自越南的新住民朋友,女兒就讀高中,越南現在正在發展當中,許多台商企業需要同時會說越語和中文的人才,但女兒不想去越南,她女兒認同台灣文化,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哈日哈韓,因為整個社會還停留在越南就是落後國家的刻板印象,年輕人思想潛移默化受到影響。
我兩個女兒在成長過程中,也不會刻意告訴同學,媽媽來自大陸,直到上了大學,幾次去大陸,看到舅舅阿姨家的情形,回來繪聲繪影告訴同學大陸的發展,顛覆她們的印象。其實所有的偏見歧視皆因先入為主,了解不夠。
台灣社會若願意深入了解新住民,了解時代在變遷,只有整個社會氛圍都真正接納認同新住民,才能撕去新住民的標籤,新二代自然而然會提升自我認同和榮譽感。昨天是移民節,有感而發。
李月治(台北市/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