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貴報十五日社論〈中高齡就業的社會意義〉,對於文中提到日本那家「會上錯菜的餐廳」印象深刻。誠如其文所言,面對如何協助高齡者重返就業市場的課題,我們要談的不只是數據,而是整個社會更溫暖的心境。如此,政府推動協助中高齡就業的政策及法令,才會更加順利。
高齡者之所以重返職場,固可能是單純基於興趣發展,或希望與社會保持聯繫,但通常最直接的因素是其經濟保障不足。日本暢銷書《下流老人》,談論「老後貧窮」課題,書中寫道:即使昔為收入穩定、社會地位良好的就業者,退休後,也可能因為許多「意想不到」的開銷,存款遽減、收入不足、無人依靠,轉而需要再度就業,無就業能力者,只能被動接受社會照顧。
有種說法認為,台灣的長者也逐漸成為「新貧預備軍」,可能面臨同樣困境。
此刻台灣同時面臨高齡化、少子化及青年就業困境等多項考驗。由於全球經濟不景氣、產業結構調整,青年在就業市場上,面臨低薪、高工時、高失業率或低度就業等挑戰,物價高昂,每月收支能打平並略有存款,可能已屬艱難,許多年輕人不敢生育子女,並非對成家沒有盼望,而是怕自己無法提供良好的照顧。若家中長輩經濟上需要協助,就業中的子女,可能實在也愛莫能助。
如果可以,我們當然希望「老者安之」,使長者安養晚年,無須再為生計苦惱。但現況如此,我們只能希望,當長者有就業需求時,可以獲得更好的協助。透過《老人福利法》的修法,將四十五至六十五歲長者,納入促進就業的對象中,給予特別保障,源於勞政機關的用心推動。
依據《就業服務法》相關規定,促進就業對象可領取若干補助及津貼,而就業服務的主軸:工作媒合、職業訓練,高齡就業者也應該都享有保障。此後,六十五歲長者回歸就業市場,不再只享有「職業災害保險」,而能得到更全面的服務。
在制度上,政府能夠從法令的規範及政策推動中,表達對高齡者就業的支持及善意;但正如「就業歧視」的存在往往是無形的,高齡者就業之後,每日實際面對的職場生活,不只是其個人的考驗,也是整個社會的課題。純為工作夥伴的老闆、同事,是否能以尊重的態度相待?顧客對長者工作的難免疏失能否包容?
希望我們的社會,也能用與日本那間「會上錯菜的餐廳」一樣的溫暖,支持長輩們重返職場,表面上,或許年輕人要提供一些協助;實質上,借重他們的智慧、經驗,提升所有職場從業者的心靈高度,對就業市場整體是有大利益的。
南湖璉(台北市/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