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主任)
台灣人往往自稱最美的是「人」,的確,台灣人對於外來的人具備高度的熱忱,給人親切、熱情的感受。這是來自於外部的觀點。但是,我們對於外人的看法,卻明顯地存在著落差,自然地,在亞洲,對於日本人的接受度較高,對於東南亞的接受度較低,對於歐洲人的接受度較非洲人為高。到底衡量指標為何?或許就是經濟、文化程度。前者出自於物質性,後者則是精神文明。如果沒有最近政府喊出的新南向政策,我們對於東南亞外配或者民眾的接受度,恐怕遠遠落後其他國家與地區。
二十一世紀的千禧年開始,因為資訊發達,訊息傳遞更為便利,空間隔閡減低。以往所謂與世界接軌的口號,代之以地球是扁平的,文化是跨文化的。中國大陸在上個世紀一九九○年代強調與世界接軌,隨著經濟不斷發展,逆向思惟,強調世界與自己接軌。因為自己中心的意義與價值逐漸凸顯,「世界」不得不與中國大陸接軌。這種接軌立足於經濟規模不斷發展所產生磁吸效應,於是「世界」被迫與中國大陸接軌。但是,世界是什麼呢?似乎是一個空洞的名詞。
二○一六年起中國大陸喊出一帶一路,以強勢經濟成果主動地透過經濟參與,涉足於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這種理念已經不是古代絲路的貨物交換理念,而是更多由經濟帶領著政治衝鋒陷陣的意味。適逢美國總統川普的保守主義,中國大陸的強勢進取精神已經使得「世界」與其接軌。
記得上個世紀末,當時我尚且在巴黎念書,一些中國留學生喊出世界要與中國大陸接軌。還不到二十年歲月,局勢轉變。中國大陸以強勢經濟進出於世界各國。至於台灣,在上個世界末由寧靜革命進入到舊有政治體制的崩潰,民進黨執政,國民黨在台五十年的政權瓦解。經歷兩次政黨輪替,台灣逐漸在學習西方民主體制的過程當中,陷入黨同伐異的泥淖。
同時,台灣人的傳統價值也受到高度西方福利國家的影響,難以抵擋所謂地球村的異文化拉扯。這些日子對於一例一休再修法期間的拉扯,往往出自於福利理念與傳統價值觀之間的問題。中國大陸強盛了,但是,中國大陸將來也勢必面臨西方福利理念與人權所背負的龐大預算的危機。經歷文革的中國大陸,傳統的「國學」變身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面貌,早已失卻樸實敦厚的「仁愛」觀念。台灣那種基於行善的「功德」理念或者日本所謂「滅私奉公」,恐怕都將受到更為嚴苛的考驗。
當然,現代化社會必須立足制度的健全,但是誠如馬克斯.韋伯對於新教倫理造成資本主義的學說一般。特別是禁欲主義、職業勞動觀念,在其制度或者資本主義背後,其實存在理性經濟的勞動觀念。今日這種宗教與經濟間的紐帶已經斷裂,我們僅只依靠著某種制度來追求幸福,卻忽略這種制度背後的傳統價值觀,亦即缺乏強烈的人文精神或者宗教的終極關懷。
我們必須嚴肅思考,現代化制度的有效推動乃是依存於對制度進行維繫的責任感,而此種責任感出自於社會倫理與道德規範。此次,「功德說」引發的爭議,正是傳統價值理念與現代化社會產生衝突的原因。到底是要世界與我們接軌還是我們去接軌世界?總之,傳統價值觀必須要進行深刻反省與詮釋,否則空有制度卻難以有效執行。屆時,台灣最美的恐怕已經不再是「人」,相反地,最冷漠的恐怕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