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六十歲男性,時常感到疲倦,不時發生胃部疼痛不適,血壓偏高。平時有定期健檢習慣,最近一次體檢發現,血管年齡增加且鈣化嚴重,骨質密度下降達「骨質疏鬆」程度,血液鈣離子濃度明顯上升。進一步檢查發現,罹患「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安排手術切除副甲狀腺,預後良好,骨質密度也逐漸獲得改善。
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醫師表示,任何年紀都有可能發生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但五十歲以上最常見,女性約為男性兩倍,且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機率。國外統計,每千人約有一到四人罹患此疾。診斷方面,經由檢測血液中鈣、磷離子、維生素D的濃度、腎功能、骨質密度、副甲狀腺素濃度及核醫副甲狀腺掃描檢查,來確認是否罹病。
潘俊伸說,頸部甲狀腺後方有四個約花生大小的腺體,稱為副甲狀腺,可製造副甲狀腺素,維持人體血液正常的鈣磷平衡。當副甲狀腺失調製造太多副甲狀腺素時,會造成「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此時骨骼流失過多的鈣質,使得骨質密度下降,同時血液中有太多鈣質,身體其他功能也受影響,因而無法正常運作。
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可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原發性是由副甲狀腺本身病變所引起的副甲狀腺激素合成、分泌過多所致。次發性則是由於各種原因所造成的低鈣血症,刺激副甲狀腺,使之增生肥大,而分泌過多的副甲狀腺激素,常見於腎功能不全(尤其長時間的腎臟透析治療)、骨質軟化症、維生素D缺乏、小腸吸收不良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