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火旺 實踐大學講座教授
民進黨絕對優勢的立法院,於本月五日三讀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蔡總統肯定這項立法,她期待這一天的到來,認為「轉型正義完成之後,台灣不再有任何政黨需要再背負威權統治的包袱。人民不再因為痛苦的歷史記憶而相互仇恨,台灣會蛻變成一個不一樣的國家。我們的民主,也會更往前走一步。」
她更進一步指出,她在「二二八」七十周年那天曾經說過:「轉型正義的目標是和解,而不是為了鬥爭,這是政府會堅持的原則。當所有人民能夠一起面對過去,整個國家才能夠走向未來。」
但是國民黨卻強烈質疑這項立法是「正義的」,吳敦義主席表示,國民黨支持過去曾遭司法、行政等不公平對待的人民平反及回復名譽,但是轉型正義的時間應該擴及日據時期,範圍必須納入原住民族、慰安婦及金馬地區等。
更重要的是,《促轉條例》賦予行政機關擁有指揮憲警的司法調查權,明顯違反憲法,破壞權力分立的憲政精神;而對於政黨及其所謂的附隨組織所持有之政治檔案,必須主動通報促轉會,而且可以全部收歸國有。吳敦義抨擊,這更是侵奪人民團體的合法財產權,違反民主法治原則。所以國民黨將尋求釋憲的途徑解決問題。
事實上《促轉條例》有無違憲,可能見仁見智,但是這個條例一通過後,在民間立即產生的激情反應,恐怕是執政者必須深思的。台灣人民對歷史的解讀有很大的分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當然有許多人對兩蔣統治是負面解讀,但是也有許多人是正面解讀,尤其蔣經國在歷次民調都是支持度最高的總統。
至於蔣中正雖然爭議性比較大,但是持正面解讀的人認為,在那個隨時可能被中共武力解放的年代,如果不是採取鐵腕手段,台灣早就淪為紅色版圖;更何況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政策,使台灣的經濟脫胎換骨、擺脫貧窮,老蔣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不容抹殺。
然而《促轉條例》把兩蔣統治時期都列為「威權統治時期」,即使蔣經國對「美麗島事件」採取的寬容(如果小蔣像「六四天安門事件」的鄧小平,採取嚴厲手段對付異端,以當時的民意會得到人民的支持,而台灣的民主化和自由化最少也要延後三十年)以及宣布解嚴,似乎都沒有得到一絲的肯定。光是《促轉條例》第二條規定的「清除威權象徵」,就會激化社會對兩蔣的愛恨情仇,這怎麼可能「不是為了鬥爭」,這又如何帶來和解?
對解嚴前遭到政治或司法不公對待的人,《促轉條例》確實可以彌補他們的缺憾,如果行政院促轉會將來執行的重心是平反不義,即使國民黨也會舉雙手贊成,這樣的方向確實可以帶來的社會和解,也是民主更進一步;但是如果未來施政的方向為了討好特定族群的「去蔣化」,社會的對立、仇恨將加劇,這應該不是掌權者所樂見的。除非蔡政府為了轉移自己施政不利的焦點,不惜學習陳水扁執政後期的作為,漠視藍營的心裡感受、一味討好綠營,以激化社會對立的方式鞏固基本盤。如果這樣,蔡總統將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失心政客。
事實上意識型態會產生差異是自由社會的常態,有良心的執政者應該在維持思想市場中立、均衡上努力,而不應該激化思想對立。
為了社會和諧,誠心期待蔡總統堅持她「和解而不是鬥爭」的原則,讓《促轉條例》成為台灣社會自由民主進步的象徵,而不是對立、仇恨、社會動盪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