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于國華 文化工作者
上個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創新城市網絡」新成員,澳門成功加入「美食之都」。對於愛美食又愛旅行的台灣朋友,這是個好消息;對於澳門政府,以美食帶動旅遊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這更是重要的契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四年開始推動「創意城市網絡」,共有文學、設計、電影、工藝與民俗、媒體藝術、音樂、美食(Gastronomy)七項。這並不是城市特色排名的指標,而是各別城市發展方向的選擇。成為美食之都,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美食產業與文化基礎,同時要以美食做為城市的創意發展策略。
自從葡萄牙人十六世紀來到澳門,這裡成為東西文化薈萃之地。除了做為貿易口岸,耶穌會教士將科學知識和宗教帶來中國,並將中國見聞介紹到西方。大航海時代的歐洲商船,繞過非洲大陸、橫過印度洋再通過馬六甲海峽,一路上遇到的各種香料、食材最後匯聚澳門,與粵菜融合,發展成為澳門本地菜。非洲吃不到、澳門很普遍的名菜「非洲雞」,足以說明澳門菜的歷史淵源與文化特色。
新近公布二○一八年版港澳地區米其林餐廳名單,相較於香港六十三家餐廳上榜、總共八十六顆星,澳門只有十八家餐廳入榜、共二十五顆星,好像遜色不少;但考慮澳門人口六十多萬,不過僅僅是香港的十分之一,又驚訝於澳門米其林星星的密集。
近年來,澳門的博采業一枝獨秀,豪華酒店不斷開業;隨著酒店刻意增加「非博采」收入,高端餐飲美食還是會持續增長。但是,澳門最精采的美食卻是庶民餐飲,三十平方公里土地、密布二千二百家餐廳,許多二十四小時營業。因為選擇多、消費便宜,加上生活步調相對輕鬆,吸引了許多香港饗客來到澳門品嘗美食,體驗傳統味道以及休閒氣氛。
但是,傳統口味的流失,正是近年澳門餐飲業的傷痛。許多老店後繼無人,或因為房租與人事成本高漲,被迫停業。澳門人因此憂心,美食之都可能帶來負作用,例如,房租順勢上漲造成老店經營困難;更多外來食客分享美食,本地人慣吃的餐廳,恐怕大排長龍,甚至難保昔日口味。
中國已經加入「美食之都」的城市,還有成都與順德;這兩個城市,在傳統四大菜系:川、粵、魯、淮揚之中,分別是川菜和粵菜的代表。澳門人也懷疑,本地是否有足夠特色,和其他擁有深厚美食文化的城市分庭抗禮?
澳門政府經過一年多的申請,成功加入美食之都,許多工作即將開啟。今年開始,政府成立任務小組,推動美食與文創產業的結合發展。同時,政府提供資金,協助傳統產業和店家轉型升級,也包括街巷中的美食老店鋪。此外,未來也會增加美食產業的入才培育及國際交流。
如今,澳門是距離台灣最近的美食之都;但許多台灣人心中的澳門印象,停留在博采業和大三巴牌坊。這正是澳門加入美食之都的原因,要讓豐厚的人文資產被注意,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改變澳門是「博采之都」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