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善處台灣的信心危機

文╱王靖(文史工作者) |2017.12.05
713觀看次
字級

文╱王靖(文史工作者)

作家也是大學教授的紀大偉前些天表示,他曾認真思索關於台灣的種種,赫然發現:「這裡面有一個普遍的危機,就是我們對台灣沒有信心。」

何以「我們對台灣沒有信心」,以及危機從何而來,或許人言言殊,個人感受也會不同。但就生活和經濟面觀察,的確有不少人抱有危機感,以及對未來的悲觀,萌生濃濃的不確定感,揮之不去。

單就行政院認定勞基法「一例一休」窒礙難行,要再次修法,引發年輕世代為爭取「工人幸福」權利,到行政院抗議。

基於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大局考量,媒體報導相當冷靜;然而對照執政者的選舉政見,何以被迫髮夾彎,年輕世代何以會有不同看法,這些都隱涵著對政黨政治失去信心,也對未來悲觀。

不僅年輕世代要抗議,還可以看到蔡英文總統和行政院賴清德院長民調持續下跌,這就不光是勞基法要修法,觸動了勞資間的利益衝突和調和,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台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再受制於政客和既得利益者的操弄,以致弊案叢生,選舉高調又未能從實質面兌現,失信於民的結果,從而對執政者失去信心和信賴。

年輕世代會為勞工利益出面抗爭,不僅是今天現實生活堪虞而有危機感,從各種數據顯示,各個不同族群和受薪階級,最近二十年來最大的感受,就在台灣整體發展的衰退,從「奇蹟典範」,走向了「衰退典範」。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宗榮與林宗弘,邀請二十六位來自社會學與經濟學領域的學者,花了三年時間提出一份報告《未竟的奇跡: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報告發出的警訊就是台灣正處在衰退的狀態,此一衰退還潛藏著社會分配正義的失衡,並導出許多惡果。

學者們舉證出許多悖論,例如:台灣的出口成長與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停滯的趨勢相悖;人均勞動生產力上升與平均薪資停滯的趨勢相悖;創業行為減少與社會流動停滯成為常態;國家發展政策失效,國營民營雙元論已經遭受新自由主義私有化政策嚴重衝擊,而台灣總合生育率創下世界最低紀錄等。

這些悖論不是電視名嘴的批判,而是學者研究的結論,台灣在民主化的同時,何以經濟發展卻陷入衰退,難道過往的經濟典範在「小確幸」和「自我感覺良好」的生活品質追求下,竟致落入了發展困境無從掙脫,但這些只是表象。

在諸多悖論中,學者們列出「國家發展政策失效」。這是政治還是經濟,相信多數人會認定這當然是政治,甚至可以說,這就是執政者失能。難道民主化會導致政策執行失效以致失能。

再如「人均勞動生產力上升與平均薪資停滯的趨勢相悖」,這類趨勢如果持續惡化,台灣就會成為不折不扣的M型社會,不僅是貧者愈貧,而是社會整體趨於貧困,也可以預見因貧困失去安全感,因貧困而失去信心和理想。

紀大偉說「台灣本身就有價值」,無需自卑自微,外求其他。

的確,台灣成功的擺脫了貧困,也成功的跨越了中等收入的陷阱,但若因勞動力市場的薪資結構偏低,高級人才外流和投資外移,導致經濟發展陷入衰退,新的世代對未來還能樂觀嗎?小確幸現象的背後,不僅反映了向現實妥協的樂觀,但更反映了職場上更多的辛酸和血淚。

健康的社會若要永續發展,必要有危機意識,執政者更應意識到民意支持的高低,就在如何善處危機意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