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國小為了推動閱讀教學,鼓勵學生書寫閱讀學習單,數量作為閱讀成效的評估指標,數量愈多彷若愈有成效。推動閱讀立意雖好,但追求「產量」的閱讀教學,讓我想起一部令我「觀」不知味的電影。
研究所任課教授出國,請助教播映電影,播映後就要依據教授所提出的問題申論,當場就要交卷。播映的昏暗燈光下,大家皆是勤作筆記,不等播完就已經有同學振筆疾書,搜索枯腸的我,只能無限羨慕。
功課完成後,電影大意我想不起了,但也不想再重看這影片了,因為這部電影連結的不是觀看的樂趣,而是要限時完成作業的龐大壓力。如果每部電影皆要觀後論述,看電影一定很快就會成為令人痛苦的畏途。
研究所與小學的教學目標並不相同。研究所培養的是專業,不是情意。但小學閱讀教學的目標,卻是希望孩子領會閱讀快樂,讓閱讀成為習慣,成為探看萬千世界的敲門磚。
觀後感的壓力,讓有趣的電影令人卻步,那連結在閱讀之後的學習單,又會折磨掉多少閱讀的單純快樂。孩子初綻的學習熱情會盛開還是萎凋?
筆者任教學校低年級課後班工作,是協助孩子將家庭作業完成。班級共讀圖書,總附上一張精心設計的閱讀單,作為回家功課。小佩會自律的把功課認真完成,但是閱讀學習單裡的答案永遠都是錯的。
「你沒有讀才會全錯,這本書連我看完都要花上十分鐘,你只翻了二十秒。請再去看!」我說。
這樣的過程總要來回個十來次,小佩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但在我宣布她功課完成後,她就會興趣盎然的開始讀剛剛只願意讀二十秒的繪本,或是從書櫃中選擇她想看的書。為什麼不一開始就仔細看呢?
「如果我認真讀,功課就會寫不完,就不能出去玩,所以我就只好先寫學習單,功課寫完才可以安心看書。」看得仔細就得看得久,看得久就會寫不完。小杰在「畫出書中圖案」欄位的作品,只能用「奔放」來形容。第一次將學習單交給我時,他只花了三十秒,用鉛筆畫了一個火柴人交差。「太少了,請再去畫多一點,閱讀單上註明還要塗色呢!」我提醒孩子。
過了兩分鐘,小恩用黑色簽字筆畫滿了一大群火柴人,並用紅色蠟筆為火柴人填滿顏色,畫面怵目驚心。我也宣布他功課完成了,十分鐘後,他隨手拿了回收紙,依著繪本畫出有血有肉的萬千世界。
我問他為什麼在學習單上亂畫?「畫得愈好就得畫得愈久,畫的每個東西還都要塗顏色,沒寫完閱讀單就不能下課,認真畫就會太辛苦了。 」小二哲理又一則。
書寫閱讀心得是有必要,也是重要的能力,但連結在每一次閱讀之後的測驗或是學習單,只會讓閱讀變得苦不堪言。又怎能會將閱讀視為一生之樂?
推動閱讀或是審視閱讀的方法很多,提問故事情節,說說最喜歡哪個段落,或是讓孩子們談談自己最愛的書,同儕學習所開創的閱讀花火總是絢爛。
師者期望帶給孩子的是領略閱讀的快樂,常保閱讀的熱情,而不是使閱讀成為「實品加工業」,製造出一張張漫不經心的閱讀單。
台灣文學的推手齊邦媛教授曾說,最是期許學生一生能夠「因書而樂,因書而充實」。希望藉由我的教學,也能贈與學生在漫漫人生中美好的祝福。
李蕙君(高雄市/國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