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目前支撐我國長照需求的人,是二十四萬六千多名外籍看護工。陳時中坦言,以目前的長照資源,無法負荷這些能聘雇外勞的長照家庭,而長照2.0努力布建居家及社區長照資源量能,就是希望未來將這些家庭納入政府照顧體系,減緩外勞使用率。
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曾承諾,會以就業安定基金,來給予外勞喘息服務。陳時中說,已接到指令,會把錢算好逐步執行。
對於長照住宿式機構,陳時中表示,國內機構床位共有十一萬多床,但只有八萬一千人使用,而供過於求的原因,是供需品質不對等,被抱怨環境差。
陳時中認為,機構費用高,就應提升品質及使用安全性,加上國人多盼在地安老,送長輩進機構只會使親人關係疏離淡薄,所以目標是讓機構使用率持平,不要再增長。但對有需求的低收及中低收入戶,政府會予以補助。
台灣去年失智人口突破二十六萬人,但失智診斷率僅三成,九成失智家庭未納政府長照網路。為讓診斷時間縮短、增加就醫確診率,衛福部今年設立二十個失智症共照中心,目標四年內設立六十三家。
找出隱藏失智人口
陳時中說,揪出失智個案,未來擬拉入更多專科及基層醫師幫忙,例如看牙時,牙醫師懷疑個案失智,就連結給失智症共照中心,不要只靠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來執行,才有助提升失智確診率,「這是新的開放方向。」
陳時中表示,目前先由部立醫院、榮民醫院做起,訓練更多專科醫師有評估失智症的能力。雖然診斷專業還是在神經內科或精神科,也只有他們能開立處方,「但整合專業才能去除隔閡,不讓個案被太晚發現,才進得來服務體系。」
「我對共照中心的夢想是,這非一個具體的地方,而是散落各地,由各界共同發現並轉介個案到最適合之處。」陳時中說,專科專業發展再突出,都是用在研究、教學與特殊情形,但回到照顧,就應以人為個體出發,是「全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