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高雄十四歲的林姓少年騎腳踏車常跌倒,打球時動不動就撞到隊友,他察覺右眼視力逐漸模糊,最後僅看到光影,嚇得由爸媽陪同就醫;醫師從裂隙燈發現,林姓少年原本應清澈的瞳孔上,竟罕見地覆著一層厚厚的棕色「瞳孔膜」,導致光線無法射入眼底成像。
醫師除了用獨創的「三百六十度多孔性瞳孔膜剝離術」為他剝除瞳孔膜,更「剪」出一個圓形人工瞳孔,讓少年重見光明。
收治該名病患的國軍高雄總醫院左營分院副院長洪啟庭說,林姓少年就醫時,年紀已過六歲前的開刀黃金期,術後右眼仍有弱視情況,經配鏡矯正後,度數從零點一恢復到零點四,追蹤五年情況穩定,目前已在大學就讀。
瞳孔膜遮眼全球僅五例,剝離手術難度又高,林姓少年案例已刊登在本月美國《生命科學期刊》(Life Science Journal)。
洪啟庭表示,九成五新生兒出生前水晶體前部會被一層薄薄的瞳孔膜包覆,大多在孕期第八個月逐漸消褪,即使有部分殘留,大多在出生後一歲內就會完全消失,但仍有二成成人的瞳孔上有殘餘瞳孔膜,極少部分會影響視力,感覺前方有異物或陰影。
洪啟庭表示,像林姓十四歲少年瞳孔被這麼大範圍的厚瞳孔膜(0.8*0.6*0.3公分)包覆,國內文獻至今沒有紀錄。
洪啟庭說,臨床上治療因瞳孔膜殘留造成的視力模糊,可用散瞳劑將瞳孔膜拉開,使光線從隙縫進入眼底,或使用雷射高能量,將黏合的組織切離;但針對厚瞳孔膜,因黏合緊,考量切割可能造成眼內出血的風險,會建議採取外科手術,將增生膜以精密器械移除。
針對林姓少年情況,洪啟庭研發「三百六十度多孔性瞳孔膜剝離術」,從病患右眼外側下刀,在角膜下以三百六十度畫圓、打出二十個小孔,再以器械勾住小洞,將緊緊沾黏在原本瞳孔位置的大片瞳孔膜,慢慢向中心推擠,並與正常虹膜分離,最後再將呈不規則狀的瞳孔「修」出平滑圓形。
洪啟庭提醒家長留意孩子視力狀況,假如嬰兒在一歲後走路經常無故跌倒、無法準確撿起小玩具、或偏斜頭看大人,就可能是瞳孔膜或其他眼病變,應找專業眼科醫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