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毛小孩到空曠的公園遛狗、運動,是許多人享受假日時光的好選擇。圖/資料照片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一項國外研究結果顯示,「遛狗」除了可滿足主人的情感需求,也滿足了狗的需求,能讓雙方都有好心情,提升快樂指數;而增加體能活動,以及與其他狗主人的社交互動,是遛狗的連帶效益,但較無增強動機的功能。專家表示,遛狗很容易達到運動目標,大幅提升身體活動水平。
根據八月刊載於《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期刊》的研究指出,影響主人「遛狗」的動機,是為自己帶來快樂,而非為了健康和社交。這項由英國利物浦大學進行的研究,以二十六位狗主人為研究對象,探討影響主人遛狗的動機。結果發現,主人認為遛狗是因為「對狗兒好」,而主人因遛狗改善心情、增加的快樂和幸福感,也顯而易見。
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學系教授徐錦興表示,遛狗頻率、時間長短與狗狗的體型大小有關,飼養中大型犬,對飼主的身體活動量,會有明顯的影響;而寵物會同時扮演「教練」與「伴侶」的角色,不但是稱職的陪伴者,只要時間到了,還會提醒飼主該外出散步或跑步,不要偷懶。
徐錦興鼓勵養狗的民眾,應當每天固定帶寵物出外散步,若能一天三次,就很容易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周運動一百五十分鐘」的身體活動目標,如以十分鐘為單位,每周至少進行十五次。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從研究得知,狗主人幸福的感覺,取決於他們飼養的狗兒,是否也能享受散步,主人會為了讓狗兒快樂,而增強自身散步的動機。
葉雅馨也提醒飼主,當面臨狗狗生病或活動量減少時,仍要提醒自己維持原有的散步習慣。甚至,當狗狗離開自己,傷心之餘,也別忘了自己擁有許多與牠的美好時光。她建議狗主人,仍應帶著「與狗狗的幸福回憶」,延續先前共同建立的運動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