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之旅 在耶路撒冷遇見金門 文/黃慧敏 |2017.11.26 語音朗讀 301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聖殿山的清真寺。 攝影/黃慧敏 哭牆,數以千計的猶太人和從世界各地而來的猶太教徒、基督徒在此讀經禱告。 攝影/黃慧敏 耶路撒冷的一座城門─金門。 攝影/黃慧敏 文/黃慧敏 耶路撒冷─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永恆的聖城」,一輩子至少要去一次的地方。身為基督徒的我,原以為退休後才能實踐的夢想,竟在今年提前圓夢,這趟聖地之行跨越以色列、約旦和埃及三個國家。 跟著教會牧師、傳道人和弟兄姐妹,大夥抵達魂牽夢縈的耶路撒冷,來到沒有聖殿的「聖殿山」。這裡原是亞伯拉罕向上帝獻上獨生子以撒的地方,第一及第二聖殿都在此建造,但現在上面有兩座伊斯蘭教清真寺,禁止猶太人進入。 西牆,又名「哭牆」,是猶太人認為最接近聖殿和約櫃的地方。有人認為,哭牆是個很「宗教」的地方,以為有敬虔的外表就可以得救。松慕強牧師說,在耶路撒冷禱告並不會比在任何地方禱告「靈驗」,因為我們的神是個「靈」,祂無所不在,只要用誠實和心靈禱告敬拜,祂都會垂聽。 而基督徒之所以渴望來朝聖,無非是耶路撒冷、伯利恆、加利利或拿撒勒這些地方,信徒耳熟能詳,與耶穌有著密切關係。行走其間,仿佛置身公元一世紀,與耶穌同行,踩著祂走過的路徑、貼近祂的心跳。 現在大家看到的耶路撒冷城牆,是十六世紀土耳其蘇萊曼大帝所重建;它有八座古城門,大馬士革門、糞廠門在聖經裡曾有記載,但與台灣「金門」同名的城門,一般基督徒可能有些陌生。 但來自金門的我,對耶路撒冷的「金門」格外有感覺。這是座雙拱城門,城門的一邊稱為「恩典門」、另一邊叫「悔改門」,是伊斯蘭教徒在七世紀時重建。 聖經雖未明白寫到「金門」兩字,但根據舊約《以西結書》,直到末日彌賽亞來臨時,城門才會重新打開,彌賽亞會從金門進入聖殿山,施行審判。 有人說,如果把地球攤開成平面,耶路撒冷的金門和台灣的金門位在同一區塊。原來,「金門」與基督教有這麼美麗又深層的連結。 前一篇文章 鏡頭下 徒步西班牙九百四十公里 星星指引朝聖之路 下一篇文章 廢棄地華麗轉身 上 熱門新聞 01【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2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3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4【生活智人135】企業家媽媽 蒙哥馬利 深諳育兒之道2025.05.1005【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2025.05.1106社論--脫中入美的經濟難關2025.05.1107金業管理新挑戰 職場Z世代渴望被重視2025.05.1108佛光山功德主 傳承人間佛教信仰2025.05.1209科技傳母愛 點亮盲母新視力2025.05.1110紐西蘭南島佛光山 四度獲評優良建築2025.05.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全球傳統市場巡禮 品味城市脈動與文化面對世紀災難說 應如何安身立命預言成真現象 是否有理論根據正向自我對話 內心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