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艋舺」一片而引起懷舊矚目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呈現台北碩果僅存的清代街型及傳統店屋,古今交錯中,見證了艋舺發展與都市紋理的延續。圖/陳慧珊
因「艋舺」一片而引起懷舊矚目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呈現台北碩果僅存的清代街型及傳統店屋,古今交錯中,見證了艋舺發展與都市紋理的延續。圖/陳慧珊
因「艋舺」一片而引起懷舊矚目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呈現台北碩果僅存的清代街型及傳統店屋,古今交錯中,見證了艋舺發展與都市紋理的延續。「剝皮寮」之名始於戰後的1950年代,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鄰近康定路、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土炭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
歷史軌跡無處不在,周邊聚集著龍山寺等古蹟和金紙店、中藥行、青草店、佛具店等傳統產業,蘊含了豐富的鄉土文化。
生態藝術家陳慧珊帶著素人陶藝家及學生在此開展,呈現她一路學藝精進的成果,盆栽陶藝活靈活現,書法娟秀有力,望見她清澄的創作初心。
陳慧珊說,老藝友與新文友一起共享這個展覽空間,也分享遊藝生活的真情,至善與唯美。取名「之間」,意在空間,亦是時間。人與動物間有「真」,感受到真情流露,沉浸在愛與被愛的喜悅中 ,在俯仰須臾之間,尋得一點點感動。
人與人之間更有「善」,「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 書法班姐妹相處若水一般 ,隨和而隨緣,時間愈久愈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出自莊子,展區中庭類似天井區,即由盆栽班來深情演繹大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