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磊(嘉義市/獨立評論人)
美國總統川普展開第一次亞洲之行,預計訪問日本、南韓、大陸、越南及菲律賓。許多國家關心川普政府的亞太戰略,特別是當川普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之際,許多亞洲盟邦普遍認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縮小力量,擔心過去與美達成的合作協議成為廢紙。
究竟美國是否會完全放棄亞太地區的主導權,關鍵在於美國務卿提勒森上月參訪印度時,特別提及美國未來會與印度大力合作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區域」。
同時在川普訪問日本前,也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通話,兩人對於「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區域」的政策皆相當重視,很明顯美國正在為亞太戰略進行鋪路。
「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區域」政策,其實早在二○一二年就由安倍晉三提出,當時日本的構想是由日本、夏威夷、澳洲和印度合作,形成一個菱形防衛網來圍堵中國大陸,加上近期由美國國防部公開的資料顯示,大陸解放軍正模擬派遣轟炸機來進攻關島、夏威夷的軍事演習,引發美國高層關注。
表面一團和氣的中美兩強,一旦碰到地緣戰略時,兩國仍舊相互較勁,提勒森在川普訪問亞洲前,率先提出新的美國亞太戰略,有先發制人的企圖。
川普新型的亞太戰略是否會成氣候,固然與區域態勢有關,然而美國政府的態度更是關鍵,在前總統歐巴馬主政時期,曾高喊重返亞太政策,並以四個面向政治、經濟、軍事與外交進行說明。
然而在川普上任後,先後廢除原先的經貿戰略,並以高喊「美國優先」的口號,作為政治與經濟主軸,外交上採取不按牌理出牌的作風,令盟邦摸不著頭緒,軍事上因部隊後勤因素導致裝備無法正常使用,加上官兵執勤任務過久,引發數起軍艦擦撞意外。對美國來說,昔日的大國地位優勢漸漸流失,大陸乘勢追趕的速度加快,整體亞洲事務已不再是美國主導,取而代之的是多國合作模式。
「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區域」的亞太政策,固然有機會成為川普政府的亞太戰略路線,但現階段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力部署,幾乎是為因應北韓危機而來,較少針對大陸軍事威脅,美中兩國固然表面上有許多不合之處,但合作面向仍然相當廣泛,尤其是經濟與反恐。
因此,美國不想失去亞太地區的主導權,美國政府對於亞太盟邦仍舊維持承諾,不會完全放棄亞太地區的事務,但美中也不會貿然爆發嚴重衝突,表面上美中之間的較勁,仍有一股力量將其控制。
換言之,從歐巴馬到現在的川普,表面上感覺美中保持對抗路線,實際上雙方仍舊自我克制,繼續朝向合作模式,來建構大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