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憲昌大樹報導】我們需要信仰,還是科學的理性思考?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爭論的問題,這影響了社會對於宗教辦學的看法,甚至也影響宗教在學習領域的定位,「二○一七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昨天第三場論壇以「宗教精神與大學發展」為題,由多位與會校長、代表分享辦學的經驗,也提出他們對宗教在大學發展中的定位。
匈牙利佛教大學校長耶倫.亞諾斯表示,去年的論壇,大家討論了應如何把道德、慈悲、正念與教育相結合,讓佛教教育得以擴大發展,事實上,一直以來他都在思考,禪修如何幫助學生,不只在學術研究方面,同時也能帶入生活。經過二十五年的努力,現今匈牙利佛教大學已看到些許成果,未來希望佛學、心理與教育三方面的結合,能獲得更大的突破,促使學生對人類自身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
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向學法師說,中國佛學院設立於一九五六年,但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八○年期間,因為政治的因素,曾一度停辦,相比其他國家,起步是比較慢,這在中國的佛教學院,確是一致的問題,尤其在宗教政策恢復後,主力多在寺院的修復,後發覺人才不足,才開始興辦佛學院。但佛學院面臨了經費、師資和圖書資料缺乏等三個問題,甚至佛學院的課程安排必須牽就老師與法師,而不是先規畫課程才尋找師資,因為師資問題,佛學院的課程也有限。
佛教精神
靈性教育扎根
向學法師形容中國佛學教育三十多年來的發展,可說是帶著問題往前走,也因此,與社會和國際的連結就更加顯得重要,像中國佛學院近年來也禮聘社會上對佛教有所研究的專家學者來進行授課,而來參與大學校長論壇更是希望吸取各國不同的經驗,得使在佛學教育能夠有所提升。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言心主任陳劍鍠點出了現今大學普遍面對的問題,他說,許多大學都在競爭排名,為了爭取學生,經營是法人化,把學生當成了顧客,極力迎合社會的期待值,走向相同模式,反倒沒有了特色。所以他認為,能把宗教精神具體的呈現,這反而是更突顯了學校的特色,尤其是靈性教育,正可做為宗教教育的扎根。
英國亞伯丁大學佛學教授威廉.圖勒哈 道格拉斯表示,他非常認同星雲大師所說:「不應該把佛教當成一個科目,而是要教佛教的精神。」他認為問題的討論應該要回歸到教育的根源,省思如何教育學生,到底我們的教育在做什麼?就可以發現,其實是可以與其他的東西做連結,而產生更大的作用,「比方佛光山的《佛光大辭典》,不就是佛教與科學連結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