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七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昨天舉行第二場論壇,以「大學的國際交流」為主題,現場發言熱烈。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羅智華大樹報導】「二○一七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昨舉行第二場論壇,以「大學的國際交流」為主題,現場發言熱烈,來自歐、美、亞洲等學者皆分享自身觀點,並肯定國際交流成效,認為不僅能開拓學生視野、激盪多元想法,更有助提升對不同文化的同理心,消弭誤會、促進和諧,同時也期許未來能藉由校長論壇搭起各大學合作橋梁、攜手推動佛教高等教育更上層樓。
第二場論壇分為上、下半場來討論,上半場由泰國國際佛教大學校長魏查理擔任主持人,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澳洲南天大學校長Bill Lovegrove、德國哥廷根大學現代東亞研究所所長施耐德擔任引言人;下半場由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比較宗教學院院長克里斯.馮克擔任主持人,英國肯特大學教授強納森·梅爾、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神學與宗教研究學院教授史芬妮.楚芬格妮、華梵大學主任祕書簡江儒擔任引言人。
結合東西優勢
研究完整
擔任主持人的魏查理與克里斯.馮克,都強調國際交流重要性,認為透過國際交流能「促進了解、化解歧見」,佛教交流亦是如此,過去佛教教育較欠缺國際交流,因此很樂見也很感謝佛光山系統大學願意站出來舉辦論壇,讓各國學者有機會齊聚一堂、集思廣益。
會中,大家針對國際化議題進行熱烈討論,Bill Lovegrove以南天大學的「正念禪修」課程為例,因廣受好評,許多國際人士不遠千里來上課,讓校園也成為國際交流場域。李利安認為,透過國際化能幫助佛教學術走向多元化發展,他以中國佛教學術為例,就受西方影響而產生許多美麗火花,整體來看,中國學者研究較為宏觀,西方學者則偏重微觀與實證,各有所長,若能結合雙方優勢,相信有助於讓佛教研究面向更完整、達到見樹又見林成效。
強納森·梅爾表示,雖然東方與西方佛教研究方向不一樣,但殊途同歸,宗旨都是探索中道,就像星雲大師到世界各國弘法,宣揚人間佛教,讓大家了解慈悲和諧、自利利他等價值觀,不僅是佛教真理,更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諦。曾住過歐、美等國,會說多國語言的史芬妮.楚芬格妮指出,國際交流能讓學術與國際接軌,就像國外有愈來愈多大學推動「雙博士學位」,透過跨領域研究讓學術面向更多樣化,像她有一個學生目前就在攻讀伊斯蘭教與東方信仰的雙博士學位。
認識宗教理念
消弭偏見
「國際化目的是要提供我們不同思考模式與交流,增進彼此理解。」身為學者,施耐德期盼透過國際化帶給學生多元思想,但他也點出國際化目前遇到的問題,就是國際語言往往以英語為主,但真正的國際化應是促進各語言的流通,而非只偏重單一語言文化。對此,舊金山州立大學副教授李順化也有同感,發言表示希望藉國際交流來減少誤解、增加和諧,就像他以前曾開過一堂名為「世界宗教」的課程,就是希望讓學生認識各宗教理念,消弭偏見。
除了有各國學者暢談推動國際交流情況,簡江儒也分享台灣的國際化教育歷程,他表示過去大學生畢業後出國進修相當踴躍,像他自己的大學同學,就有八成比例到海外攻讀碩士學位,但這幾年出國人數有下降趨勢,教育當局也發現這個問題,所以積極推動國際交換生制度,補助學生前往各國當短期學生,成效很不錯,很多學生回國後都說自己成長很多,他也期望未來能多挹注資源讓這樣的制度推動下去,培養台灣學生更寬廣的學習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