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凡
剛買了一大堆菜回家,想先喘口氣,母親就急匆匆地過來,要幫忙把菜放冰箱。
「媽,東西放著就好,待會兒我來收。」
「如果什麼事都等妳來做,那我不成了廢人了?」母親突然大聲起來,嚇了我一跳。
在美國住了二十多年的我,父親走後想多陪陪母親,就搬回台灣來和她老人家同住,卻發現幾十年來兩人的生活習慣不同,住在一起難免起摩擦。老家一向由母親做主,而我在自己的小家庭也獨當一面三十幾年,有自己的做事方法,當一個廚房裡有兩個家庭主婦,就連做菜的分量和加多少鹽,都會有不同的意見。
朋友總說,我有一位很特別的母親。的確,母親除了像個女超人般家庭、事業兼顧,還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再忙也總會找時間看書或到社區大學上課,追求新知。她總是停不下來,忙著去學壓花、攝影、書法,甚至自認五音不全還去參加卡拉OK班,只為了能多學點知識,有事可做。
小時候,村子裡大家的經濟情況都不好,少有餘錢能給孩子買零食,於是能幹的母親經常自己做些點心,給我們幾個解解饞;還買了部勝家縫衣機,無師自通為我們三姐妹做洋裝,每次穿著母親縫製、與眾不同的新衣,都會引來許多讚歎。
母親覺得孩子就該多接觸大自然,所以任我們在鄉下自由奔跑遊玩,周末則去陽明山賞花或到金山海邊戲水,都是我們童年美好的回憶。然而玩歸玩,閱讀是絕不能少的,所以每年母親都會安排去東方出版社,選購我們喜愛的童書,這也是幼年幸福的大事之一。
十多年前,母親曾到美國和我同住。後來她因中風,失去了行動能力,從醫院接回家裡時,本想讓她住樓下的主臥室,就不用爬樓梯,但她堅持手腳並用,自己慢慢地爬回樓上的臥室,我看得眼淚都快掉下來。
之後母親為了方便就醫,決定回台灣。她憑著過人的毅力,鍥而不捨地努力復健,身體幾乎完全恢復原樣,僅留下走路微跛的後遺症。隨著年老體衰,母親近年跛行情況日趨嚴重,但她從未讓身體的缺陷影響,還是堅持自己上市場買菜,也繼續到附近的長青學院上課。
父親過世後,母親體力急速衰退,樓梯爬不動,重的東西也提不起了,但她還是堅持要幫全家買菜、煮飯、洗衣,我們怎麼勸都勸不聽。直到有一次,她提著菜籃上樓梯時摔了一跤(舊家沒有電梯),才答應妹妹租了有電梯的公寓搬過去,但平時家事還是不願假手他人。
最近母親常常為一點小事就情緒失控。因為她的頭腦仍然非常清晰,但受限於體能,很多以前能做的事現在都做不了,讓她很懊惱。一向全能的母親,現在無法再當千手觀音,萬事包辦,心裡的挫折感可想而知。她一輩子都教我們要做個有用的人,自然也不願成為任何人的負擔,明明已經做不來的事還是勉強去做。母親的邏輯是,愈不動愈不能動。雖然說得沒錯,但每次看到她佝僂的身軀還在做飯、洗衣,就覺得很愧疚。
唉,我不是「家事稽查員」,無法跟在母親後面檢查。該如何說服她,有時坐下來歇會兒,享受一下清靜的生活也很不錯呢!
(本文由「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提供,http:mypaper.pchome.com.tw/medodywang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