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法蘭西學會
圖/林一平
圖二:作者繪克里蒙梭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2014年11月我到巴黎參訪法蘭西學會(Institute de France;圖一),這是一座四合院,內部是矩形廣場,座落於巴黎中央區靠近塞納河南岸,與羅浮宮隔岸相望。法蘭西學會下轄五個學院,包含著名的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çaise)以及我參訪的法蘭西科學院。
法蘭西學會的院士為終身制,只有在某位院士去世後,才能遞補一位新的院士。我在法蘭西學會的網站上,看到某位院士去世消息,除了哀悼外,也知道將有新的院士要誕生了。
該學會依例會在院士去世一年後開會,徵求推舉新院士候選人。除了可以舉選其他人,也可以毛遂自薦,表述自己的豐功偉業。
當選為院士後,會舉行穿著院士袍進行授劍儀式,相當隆重。院士袍是深藍色的宴尾服,繡有綠色和黃色的橄欖枝葉的圖案,院士的佩劍可自行設計。例如邀請我到科學院訪問的院長塔奎(Philippe Taquet)是古生物學家,他發現某些新的恐龍品種來自非洲,因此他的院士佩劍劍柄,設計成他所發現的恐龍頭顱。
前法國總理克里蒙梭(Georges Clemenceau; 1841-1929;圖二)是1918年的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當年被提名院士時,相當猶豫,怕他承接的院士席次是政敵普恩加萊(Raymond Poincaré;1860-1934),那就很尷尬了。
法蘭西學院的政治類院士狀況不少,甚至有人被除名。1929年貝當(Henri Philippe Pétain;1856-1951)在福煦(Ferdinand Foch;1851-1929)元帥逝世後,繼承其法蘭西學院院士的席位。貝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福煦的下屬,擔任法軍總司令,是當時的民族英雄。而福煦則在1918年11月11日代表協約國與德國在一列火車上簽訂停戰協定(史稱「福煦車廂」),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
1940年貝當任法國總理時,向入侵法國的德國投降,希特勒將「福煦車廂」拖到巴黎,羞辱了簽約的貝當。貝當承接福煦的法蘭西學院的院士席次,兩人都在「福煦車廂」和德國簽約,然而,賢愚差距甚大。
貝當組織維琪政府,法國人視之為叛國者,判他終身監禁,而他的法蘭西學院的院士頭銜也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