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意思為所說的話不是出於內心,也就是心口不一。
初作「信不由中(「中」同「衷」)」。典出《左傳‧隱公三年》:「周、鄭交惡。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
故事大意是講春秋初期周平王與鄭莊公之間的暗鬥:
鄭莊公任周朝卿士,但他執掌著周朝朝政大權,根本不把天子周平王放在眼裡。周平王深知鄭莊公的野心,就打算把周朝的部分政權交給忠心耿耿的虢公,以確保周室的安全。鄭莊公得到周平王這個念頭後非常不滿,他放話要讓周平王倒台。
周平王假裝不知情,還佯裝十分害怕,說:「沒有這樣的事吧!」然後派了五子狐到鄭國去做人質,以穩住鄭莊公。
周平王去世後,周人按照周平王的遺願將政權交給了虢公,周室得以穩定延續。
雖然周室獲得安定,但以君子的道德來衡量周平王的作法,恐怕是說不過去的。君子說:「信不由中,質無益也。」
「信不由中」後演為典故「言不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