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下思潮》 菊 有多種形態

岑逸飛 |2007.05.21
1872觀看次
字級

  菊花從隱逸之花、思念之花、哀愁之花,一變而為生命之花、奮鬥之花,莫如唐代黃巢的〈詠菊〉,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其名稱便源自此詩:「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提起菊花,令人想起陶淵明。陶淵明與菊花,歷來已成為詩人與花的經典絕配。年少時讀周敦頤〈愛蓮說〉,寫的雖是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但開首已提到:「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

陶詩有一首提及菊花的是其〈飲酒詩二十首之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王國維〈人間詞話〉提出「境界說」,其中便指出此詩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無我之境」,他所謂「無我之境」,是「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其實是莊子說的「物化」,分不清是莊周夢為蝴蝶,或是蝴蝶夢為莊周。

但陶淵明在此詩僅提及採菊,無道及菊花美在何處。即使他在其〈飲酒詩二十首之七〉寫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對秋菊他只用「有佳色」來形容,究竟菊花有多佳,都盡在不言中。

 倒是他說把沾了露水的菊花泡在酒(忘憂物)裡,使他遺棄世俗的心情更加超遠,似又與周敦頤〈愛蓮說〉指「菊,花之隱逸者」遙相呼應。

菊花飄逸清雅,幽香襲人,但應否列入「花之隱逸者」,恐怕也是見仁見智,不同人眼中的菊花都有不同感受。

早在戰國時代的大詩人屈原已喜詠菊:「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九歌.禮魂〉),這兩句是說,每年春秋二季,蘭、菊開花之時,人們不斷前去祭祀;他甚至以菊花佐餐:「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屈原清晨飲木蘭墜下的露水,晚餐食菊花,希望藉菊花有助修養,培育其素雅堅貞的品性。

從食療角度看,古人說菊花是神仙之物,長食可以輕身,現代醫學則說菊花能平血壓和抗衰老,清肝明目,具強心和軟化血管的功能。而對筆者來說,我品茗喜飲「壽菊」(壽眉茶加少許菊花),喜其帶點兒清香。

自唐宋以來,重陽賞菊成為風俗,九月九日重陽節,而菊花正是在農曆九月開花,因而成為重陽的「節花」。唐代詩人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一詩有云:「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反映了古人過重陽節宴飲賞菊的風俗。

重陽賞菊飲酒,因重九之「九」,與「久」、「酒」諧音,然而重陽這天,又是思念親人的日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見這天賞菊,菊花已不是隱逸之花,而是思念之花。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重陽佳節填寫的一闋〈醉花陰〉也提及:「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她所思念的,是遠在外地作官的丈夫趙明誠,詩裡的「黃花」便是菊花,以花比人,自己因思念而憔悴,而比秋風摧殘下的菊花更瘦,令菊花的隱逸形象一掃而空,帶來一片哀愁。

然而李清照看殘菊是如此淒涼,唐太宗李世民賞殘菊,卻欣賞其風姿不減、餘香猶在的生命力。他的〈賦得殘菊〉一詩構思新穎:「階蘭凝曙霜,岸菊照晨光。露濃晞晚笑,風勁淺殘香。細葉凋輕翠,圓花飛碎黃。還持今歲色,復結後年芳。」對凋謝的菊花,充滿信心,預言它明年仍會傲霜怒放,生機勃勃。

菊花從隱逸之花、思念之花、哀愁之花,一變而為生命之花、奮鬥之花,莫如唐代黃巢的〈詠菊〉,張藝謀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其名稱便源自此詩:「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是黃巢考科舉屢試不第,生活困頓而生造反之心,寫下此詩,把菊花比作身披黃金盔甲的戰士,而見改天換地的氣概。

黃巢另一首〈題菊花〉詩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此詩可見其野心,卻沒有前一首的殺氣騰騰了。

結果黃巢造反不成,傳聞他在李克用追擊下自殺身亡。能作到皇帝的是拾人牙慧,也來詠菊的元末朱元璋,其詩曰:「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總而言之,菊有多種形態,而在隱逸、堅貞、思念、哀愁、造反的形象外,最受歡迎的恐怕仍是春節賞菊,因其被賦予吉祥和長壽的涵義。

菊的吉祥圖案例如:與喜鵲組合,象徵「闔家歡樂」;與松樹組合又成為「益壽延年」了。(讀者文摘五月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