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出生三天的男嬰小祐,吃奶時嘴角不自主抽動,左手還出現不正常姿勢,甚至溢奶,家人趕緊送醫,經確診是新生兒抽搐,投藥治療一個月後獲得控制。醫生表示,新生兒比成人易發生抽搐,是因腦部的抑制神經尚未成熟,而其中二成至三成恐是癲癇。
成大附醫小兒急診醫師吳博銘指出,小祐被找出病因來自於低血鈣,才能在投藥治療一個月獲得控制。若新生兒抽搐若相隔一天發生二次以上,就被視為新生兒癲癇;國外大型研究發現,每一千名新生兒有一點五例至五點五例會有抽搐,且多於出生後一周內發生,其中二成至三成被診斷是癲癇。
吳博銘表示,新生兒抽搐的臨床症狀,比起成人、甚至較大兒童都不典型,年紀愈小表現愈不典型,抽搐多以局部性為主,必須倚靠家長良好觀察及醫師警覺性,再配合錄影腦波提供佐證。國外統計顯示,平均要花費七小時的腦波檢查,才能找到癲癇的證據。
新生兒癲癇症狀變化多端,不像成人會有明顯四肢抽動的動作,新生兒觀察評估的重點,在於有否固定呆板的動作表現,例如踩腳踏車、眼神渙散,特別應注意出現固定呆板動作時的嬰兒眼神是否呆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