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提到「簞瓢屢空」,現在的孩子生長於塑膠品當道的時代,怎麼會認識「瓢」呢?還好,家有古物。
圖/梁純綉
文/梁純綉
課堂上提到「簞瓢屢空」,現在的孩子生長於塑膠品當道的時代,怎麼會認識「瓢」呢?還好,家有古物。
我帶著完整及已對半鋸好的瓢到班上,孩子看到一陣驚呼,有人說類似足球,有人認為可以當帽子,還有人說像鋼盔。我告訴孩子原先它們是可食用之物,他們更是瞪大眼睛。
問孩子吃過瓠瓜嗎?大夥兒齊聲答:「吃過」,於是我解釋:「『瓢』就是用葫瓜做成的生活器皿。農業時代沒有塑膠製品,舀水、盛飯,凡是需要舀取物品都得仰賴它。」聽到此,孩子問:「可能嗎?外表翠綠,內在柔軟的瓠瓜,會變成硬如石頭的瓢?」
「這就是老祖先的智慧囉!」我有感而發的回答。
小時候看阿嬤種瓠瓜,到了採收季節,總要留幾顆任其衰老乾枯,剛開始不明所以,後來才知道她「別有用心」,原來老化的瓠瓜就是做瓢的素材。
瓢要如何製作呢?首先割下已老化的瓠瓜,用鋸子一分為二;接下來用湯匙刮去外表的青皮;然後就等著熱情陽光的錘鍊,約個把月的功夫,瓠瓜已堅固似石,一只家庭必備的容器──瓢,於焉產生。
以前媽媽用瓢舀取水缸裡的水(瓢有飄浮作用,不會沉至水缸底)洗菜、洗米;大鍋裡煮的半熟的飯,用瓢舀至飯甑(木材製作的容器,用來炊飯)燜熟;家人要洗澡時,用瓢舀鍋子裡的熱水;阿嬤用瓢舀水澆菜……瓢是廚房、農田裡不可或缺的器皿。
雖然塑膠及不鏽鋼等便利產品,早已取代瓢在家事中的地位,不過,我仍偶爾使用它,就像會晤老友一樣,親切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