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幽思 】瓢

文/梁純綉 |2017.10.10
1551觀看次
字級
課堂上提到「簞瓢屢空」,現在的孩子生長於塑膠品當道的時代,怎麼會認識「瓢」呢?還好,家有古物。 圖/梁純綉

文/梁純綉

課堂上提到「簞瓢屢空」,現在的孩子生長於塑膠品當道的時代,怎麼會認識「瓢」呢?還好,家有古物。

我帶著完整及已對半鋸好的瓢到班上,孩子看到一陣驚呼,有人說類似足球,有人認為可以當帽子,還有人說像鋼盔。我告訴孩子原先它們是可食用之物,他們更是瞪大眼睛。

問孩子吃過瓠瓜嗎?大夥兒齊聲答:「吃過」,於是我解釋:「『瓢』就是用葫瓜做成的生活器皿。農業時代沒有塑膠製品,舀水、盛飯,凡是需要舀取物品都得仰賴它。」聽到此,孩子問:「可能嗎?外表翠綠,內在柔軟的瓠瓜,會變成硬如石頭的瓢?」

「這就是老祖先的智慧囉!」我有感而發的回答。

小時候看阿嬤種瓠瓜,到了採收季節,總要留幾顆任其衰老乾枯,剛開始不明所以,後來才知道她「別有用心」,原來老化的瓠瓜就是做瓢的素材。

瓢要如何製作呢?首先割下已老化的瓠瓜,用鋸子一分為二;接下來用湯匙刮去外表的青皮;然後就等著熱情陽光的錘鍊,約個把月的功夫,瓠瓜已堅固似石,一只家庭必備的容器──瓢,於焉產生。

以前媽媽用瓢舀取水缸裡的水(瓢有飄浮作用,不會沉至水缸底)洗菜、洗米;大鍋裡煮的半熟的飯,用瓢舀至飯甑(木材製作的容器,用來炊飯)燜熟;家人要洗澡時,用瓢舀鍋子裡的熱水;阿嬤用瓢舀水澆菜……瓢是廚房、農田裡不可或缺的器皿。

雖然塑膠及不鏽鋼等便利產品,早已取代瓢在家事中的地位,不過,我仍偶爾使用它,就像會晤老友一樣,親切又溫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