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嬰兒車不能停這裡!」台灣生育率低迷,家長推嬰兒車搭乘大眾運輸卻彷彿百米障礙賽、百般被刁難,不論台鐵、高鐵、公車,從購票、上車、停放到哺乳都困難重重。
台北小旅程 不停練臂力
推著兩輛嬰兒車的媽媽陳凱莉,上月底從台北車站觀察台鐵設備後,先搭高鐵到南港站,轉乘捷運到市政府站,再搭公車藍7抵內湖瑞光站,這是一段母親「練臂力」的過程,不斷搬運重達二十公斤的幼兒加嬰兒車,還要忍受各種皺眉。
台鐵推動無階化,二○二○年才完工,多數區間車、自強號車門與月台有約二十五公分高度差,有別於站務員主動替輪椅族搬斜坡板,月台上的媽媽們奮力抬起嬰兒車上火車;列車雖已增設哺乳室,但嬰兒車無法進入,讓單獨帶孩子的媽媽無法使用。
高鐵進站,陳凱莉將嬰兒車推進第七節無障礙車廂,有四個座位可停兩輛電動輪椅、兩輛可收折輪椅,但高鐵無障礙區是提供輪椅旅客使用,無身障手冊無法訂票,「好的列車長會幫我們劃位,否則只能看人臉色」。她曾將嬰兒車放在可收折輪椅區,遭質疑為何不將嬰兒車收起,但其實有的嬰兒車收後更難放置,「我很樂意付錢求一個嬰兒車格,而不是去搶位」。
等公車時,一班班無障礙公車進站,停靠月台「兩步的距離」,人群可跨步上車,媽媽們只能使盡全力搬嬰兒車。陳凱利說,公車沒有替嬰兒車放渡板的習慣,且公車停得不近不遠時,嬰兒車還會先卡在公車底盤下;她帶嬰兒車搭公車五年,只有上月遇到一位司機主動說「我幫妳放渡板」。
日本政府二○一四年開始推動嬰兒車標誌,張貼在無障礙優先車箱、電梯處,今年更要求所有運輸系統增加車內嬰兒優先空間。
無障礙通用 是進步象徵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畫學會理事鄭羽哲說,近年日本、歐美國家的公共運輸走向「通用化」設計,將原本無障礙設計拓展到包容嬰幼兒、菜籃族或行李族群等,歐洲有些地方並將之列為社會進步的象徵。
鄭羽哲分析,若要收折嬰兒車,會讓嬰兒車、孩子與隨身物品重量由一人扛;最佳方式是讓嬰兒車不用收折,減少媽媽負擔,也保護嬰兒移動安全,建議高鐵設置空間、可讓嬰兒車預約位置,交通部應建構讓零至一百歲都能使用的公共運輸環境。
台灣高鐵說,旅客若於購票時提出嬰兒車隨行需求,會優先安排無障礙車廂,但無障礙座位仍以輪椅旅客優先。台鐵說,旅客可向服務台尋求協助放渡板。首都客運總經理李建文說,家長可從前門上車、向駕駛員示意,駕駛可讓車身再往右傾斜八公分,並會願意離座「拉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