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歲就罹患失智症的國際失智症聯盟主席凱特•史懷弗(Kate Swaffer),並不像其他失智患者一般,把生活的主導權交付在家人手上,即使當時醫師明確告訴她,可以開始準備臨終的事,她卻堅持與失智共舞,時隔十年,她不但完成學業,還繼續為失智症發聲,喚起國際的重視。(圖/杜建重)
【本報台北訊】四十九歲就罹患失智症的國際失智症聯盟主席凱特•史懷弗(Kate Swaffer),並不像其他失智患者一般,把生活的主導權交付在家人手上,即使當時醫師明確告訴她,可以開始準備臨終的事,她卻堅持與失智共舞,時隔十年,她不但完成學業,還繼續為失智症發聲,喚起國際的重視。
站在講台上,凱特一派輕鬆地闡述國際失智症方針,過程中絲毫沒有停頓,有組織的將理念傳達給在場聽眾,從外觀來看,她一點都不像已失智十年的患者。其實凱特在被診斷失智症前,語言、閱讀能力早已出現問題。
凱特在四十六歲時被診斷小腦下疝畸形症,二○○五年依照醫師建議開刀後,某天她想念一通電話的數字,卻只能讀出前面幾個號碼,後面的號碼怎麼也都看不到,直接跳到下一行,漸漸的視線所及文字全都失控;原以為是手術後後遺症,但醫師告訴她說,這是早發性失智症。醫師還說:「妳可以開始準備臨終。」她回想當時,就像人生被迫宣告退場。
不願讓自己的生活任由失智症擺布,在沒有任何機構、政府倡議可以與失智症和平共處下,她選擇維持既定的生活,繼續完成課業。不過可想而知,她遇上了非常多的困難,好在科技幫忙,她可以透過語音系統,傳遞文字給友人,解決她拼音障礙,閱讀時自創在每一行字上畫上相同色塊,防堵跳行閱讀。
凱特笑說「人生終究一死」,有些人是因為癌症死亡,有些人是因為失智症,而她被失智症選上,她認為身為失智症患者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總被提醒哪些事情是重要的,畢竟不重要的都忘了。
失智症是被漠視的疾病,曾有一份資料顯示,失智症是已開發國家中,被最糟對待的疾病。凱特說,希望全球未來能將失智症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如同糖尿病般可以與它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