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根據調查,有兩成五的退休老人自覺「很窮」,沒辦法度過退休生活,學者則計算出,退休後不想縮衣節食得先準備一千萬元,而現在正值五十五歲到六十五歲間的民眾,退休金卻被多種原因啃食,其中包含子女成家金。學者呼籲,國人退休金的來源不該只是個人的事,應該是國家以及企業得一起承擔。
老了等於進入貧窮人生嗎?台大社會系副教授傅從喜表示,若是社會福利優渥,退休老人反而比一般受薪階級有錢,但根據調查,台灣有兩成五的退休老人,自認經濟狀況不足以應付退休生活,這群人的所得源多源於儲蓄、租金、退休金等。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表示,曾有人算出養育一名孩子到大學畢業,至少要花六百萬元;若以六十歲以後,每個月只花兩萬元,並以平均餘命都是二十二年來計算,也大約要六百萬元,不過這是在沒有生病的情況下的價格,一旦生病或是需要比較好一點的生活,至少要準備一千萬元才夠。
不過,就算民眾有心儲備退休金,卻仍有多種因素被啃食。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說,台灣約三到四成的家長會拿退休金給孩子當作起家厝的頭期款,一砸就是二、三百萬元,對勞動階級的家庭而言,退休金可能得從頭存起。
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張金鶚也發現,台灣家庭的居住型態出現轉變,過去長輩與子女的關係,多是移與子女居(父母搬去與子女同住),近年卻變成子女回居(子女回到原生家庭居住),其中「子女回居」與「移與子女居」比例約四比一,推估與年輕人低薪有關,這也將會影響長輩與子女間的關係,會增加緊張的機會。
弘光科大老人福利與事業系講座教授詹火生表示,台灣現行的年金制度採定率制,保額愈高政府補助愈多,有違社會公平原則,政府應該要建構全民基礎年金的制度,對於每一位參與社會保險年金的民眾,政府應該要補助保費,且要採取定額制,讓每一位國民保險補助都完全一致。